在琉璃厂这一通逛,刚刚他从人民文学杂志社领的稿费就花出去差不多小一半。
还是有点穷啊,季宇宁的心里叹了口气。
他记得前世80年代初,画家许麟庐的儿子,在国家博物馆外宾服务部,花了20万港币买走了9000幅画。
几十年后,这9000幅画的价值可以达到几十个亿了。
这个年代正是收集各种好东西的时候,只可惜季宇宁囊中还是羞涩。那1000块钱,一点儿也禁不得花。
唉,这种抄底投资的大好时机,还是不能放过。
想着想着,季宇宁从抄底投资,又想到了房子。
想到房子,是因为他估计自己就快要结婚了。
大后天,朱琳来家里见过公公婆婆,马上就要把结婚的事情提到日程上来了。
这个年代,男女结婚,首先有一个单位同意你的结婚申请,并且开结婚证明材料的程序。之后你才能拿着这些材料去婚姻登记机构,一般是你所在的街道,去办理婚姻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你的单位是否同意你的结婚申请。
季宇宁是电影院的放映员,没有不能结婚的规定,而朱琳呢,是正在读书期间的工农兵大学生,按照现有的规定,也是可以结婚的。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国家的晚婚晚育的政策。
70年代以来,国家还只是宣传晚婚晚育,今年据说马上要试行这种政策。
前世是直到1983年,才开始正式推行晚婚晚育的政策。
实际上晚婚晚育,更主要的是针对于女方而言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或者延缓人口的出生率。
所谓晚婚对于女同志来讲,是23岁以后结婚的叫晚婚,而晚育则是24岁以后生育的叫晚婚。
朱琳现在已经25岁了,这妥妥的是晚婚加晚育了。
季宇宁作为男方,他已经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这个时候的男方法定结婚年龄还是20岁。
而对于他们两人双方的父母来讲,都是特别希望两人尽快结婚。特别是朱琳的父母。毕竟朱琳已经25岁了。
一旦要结婚,季宇宁那来自后世的意识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和老婆的二人世界。
但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房屋买卖的问题,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的。
单位分房,对现在的季宇宁和朱琳来讲,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就这些天来,他对于京城市的住房情况的了解,他家和朱琳家的住房条件已经差不多算是最好的了。
所以他们俩结婚以后,基本上就是要住在季宇宁的父母家,也就是住在季宇宁自己现在住的那个房间。
如果想自己单独住,那除非就是到外面租房,而能对外出租的,现在都是那种大杂院或者老式的四合院,条件是远远不能和季宇宁现在家里的房相比的。
你租的房,你也不可能自己花钱去改造。
所以这又说回来了,除非你能自己买到一处房。
说起来,就季宇宁所知,在京城还真有这么一个特例。
那就是早年间,他记得的是在1962年,京城在西三环内的花园村建了两栋华侨公寓,这是正式对外出售的。是有产权证的。
这算得上是京城最早的商品住宅楼。出售的对象是那些海外华侨,出售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华侨的侨汇。
所以这两栋楼的售价并不低,而且是收取美元的。当时是按照每平米100美元这样的房价出售的。即便是最小的户型,100多平米的,房价也得是1万多美元。
这个年头,国内的个人手里是不允许持有外汇的,所以即便这个房子有人要出售,他还愿意收人民币,可至少也得1万多人民币,这1万多人民币对于现在的普通人来讲,还真是挺遥远的。
但对于季宇宁,这却是一个希望。
他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钱,1万多人民币,那也就是大约10个月的收入。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得有人出售这个房子。前世他记得好像是78年底以后,那两栋楼原来的业主确实有因为出国而卖房的。
想到这里,季宇宁浑身仿佛都充满了干劲儿,他现在负重蹬车也不感觉累了。
骑到家,他在门口的传达室看见黑板上又有他的名字,这是又有信来了。
信是诗刊杂志社寄来的,还挺厚。他撕开一看,里面全是绿色的稿费单。这都是邮政汇款的取款通知单。而且大部分都是两块三块四块这样的数额。
信封里还加了一封信,他打开一看,是小张编辑写的,他说这段时间,发表在诗刊8月号的那7首诗已经有全国各地很多报刊杂志转载了,其中主要是各地的报纸的文艺版面在转载。
转载最多的诗是他那首远和近,转载次数竟然达到了20次以上,每次转载,转载的报刊杂志社都会给诗刊杂志寄来转载的稿费单,因为没有季宇宁这个作者的通信地址。
小张编辑在信里说,他曾经去过季宇宁的工作单位,没找到他。也给他家里打电话也没有人接,所以他就直接把这些天攒的稿费单一起邮寄给他了。
另外还有一大麻袋的读者来信,让季宇宁有时间去拿。
季宇宁心中大乐,他赶紧数稿费单上的数额。
一共84块。
他今天刚花出去60多块,这又收进来80多。这还多出来20多块钱。
这真的是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太喜欢这种来稿费的节奏了,一波接一波的,连续不断的。
进了家门儿,放下身上的一堆东西,季宇宁又马上投入到写作大业中。
他上周六答应京城文艺的约稿,还没有动笔呢。
刚刚他在路上,路过邮局看了一眼,9月份的京城文艺和诗刊都已经出来了,这两种杂志出版的日期是每月1号。
他知道这两个杂志社过几天还会给他寄一本样刊的,但他还是赶紧把这两种杂志都各买了三本。
他翻了翻,诗刊这一期登载了他的五首诗,分成两组。这样,他上个月投给诗刊的18首诗已经登出了12首,还剩下6首,估计会刊登在下个月的那一期。
嗯,诗刊这个月还得继续投稿,不能断货。
京城文艺这一期,不仅登出了他的组诗三首,还登出了他的一篇散文。
散文是登在知青生活的版面,是这个版面的头条。
这是他的作品首次登在京城文艺上,下一期还会有他的四首诗和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