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古诗是《悯农》。《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悯农》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是多次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悯农》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悯农》翻译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3《悯农》作者介绍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赏析此句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突出农民种地的不易和劳累。
原文
李绅《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赏析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我的世界进入一个玄妙的画面——李绅望着田间辛勤劳作的农夫,心中满是悲悯。他深知这诗句虽能道出百姓疾苦,可真正改变他们命运之事,却艰难万分。
一日,李绅进宫面圣。殿堂之上,他鼓起勇气向皇帝进言:“陛下,臣观天下,虽四海无闲田,然农夫仍饱受饥饿之苦。赋税繁重,劳役无尽,实乃民生大患。”皇帝听后微微皱眉,朝堂大臣们亦窃窃私语。
李绅接着道:“臣恳请陛下轻徭薄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如今天下看似繁荣,实则民力将竭,长此以往,恐生祸乱。”皇帝沉思良久,最终缓缓开口:“卿之所言,朕当细思。”
此后,李绅四处奔走,联合志同道合之士上书朝廷。经过一番波折,朝廷终于颁布诏令减轻赋税。田间的农夫听闻此事,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李绅站在田埂边,看着这片希望的田野,知道自己为百姓做了一件实事,也无愧于笔下的悯农之诗了。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着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大吃大喝并且一定要在碗碟中剩下一些食物,这种行为居然被视为礼貌之举;相反,将盘中餐全部吃光的人却会遭人轻视和鄙夷。这实在是与我们一直倡导的节约理念背道而驰!
就在此时,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从前学习佛法的时光里。那时,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给我们讲述了一则发人深省的公案。故事中的主人公乃是一位家境颇为殷实、拥有丰厚资产之人。此人在世之时,生活奢靡无度,常常肆意挥霍,对食物更是毫不珍惜。每次用餐结束后,他都会将剩余的各式各样的美食统统倒掉,完全不顾及这些食物背后凝聚的辛勤劳动和资源耗费。尽管周围有人屡屡好言相劝,但他始终置若罔闻,一意孤行。
然而,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他的生命走到尽头之际,终于迎来了应有的报应。在轮回转世之前,他竟被强制要求必须将自己一生所浪费掉的所有食物统统吃完之后,方可获得重新进入轮回之道的资格。由于他昔日所浪费的食物数量惊人,堆积如山,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已经过期变质许久。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拼命吞食那些散发着恶臭、早已腐败不堪的食物。更可怕的是,他心中充满恐惧,生怕因为自己进食速度太慢而延误了投胎转世的时机。
这个公案犹如一记警钟,深深敲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它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循环,善恶到头终有报。或许有时候正义的审判看似姗姗来迟,但请相信,那只是时间尚未成熟而已。一旦时机来临,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因果定律的制裁。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时刻铭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资源,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篇章。
他一边呕吐着一边往嘴里塞着腐臭的食物,眼中满是悔恨的泪水。此时,旁边有一个鬼差面无表情地站着,手中拿着记录簿,不时地看一眼他进食的进度并做下标记。
就在他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的时候,突然看到面前的食物堆里有一丝微弱的光亮。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扒开食物,发现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种子。这颗种子是他曾经扔掉的一个水果中的籽,如今却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他捧着种子,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鬼差看到种子后,说道:“这是你最后的救赎机会,如果能种下此籽并让其发芽开花,你便可减轻惩罚。”他连忙找了一块空地,小心翼翼地种下种子,并不断祈求上苍。也许是他的悔意打动了上天,种子很快就发芽长大了,花朵绽放出绚烂的光芒,瞬间净化了周围腐败的食物。鬼差见状,点了点头,允许他进入轮回。从此,他带着这份刻骨铭心的教训消失在了轮回之中。
因此,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村;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清晨、烈日炎炎的正午亦或是灯火阑珊的夜晚,我们都务必要将“光盘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根源上去改变那些浪费食物的行为习惯。
所谓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循环,而这其中关于粮食的因果更是紧密相连。当我们选择珍惜每一粒粮食时,就是在因上付出了努力,去种下那颗节约与感恩的种子。至于最终所结出的果实如何——或许是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又或许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就让它顺其自然吧。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在因上努力耕耘,相信那美好的结果总会不期而至。所以,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积极践行“光盘行动”!
在那明亮而宽敞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了讲台上,形成了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此时,那位和蔼可亲、气质优雅的语文老师正站在那里,她面带微笑,声音如同潺潺流水般轻柔温和,正在耐心地为我们讲解着那些充满魅力的诗词以及做人处事的深刻道理。
只见她轻轻拿起课本,手指缓缓划过书页上的文字,眼神专注而深情,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情感。她用那优美动听的嗓音,将一首首诗词朗诵得如诗如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
当讲到诗词中的意象时,她会巧妙地引导我们展开想象,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当涉及到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时,她又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如此,她还时常结合生活实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传授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比如要学会宽容他人,尊重差异;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等等。
在这位语文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懂得了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品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