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有些疑问:“但是,无线传输电技术毕竟是比较新的技术,似乎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到高效率、大范围的电力传输。”
“难道你们已经有什么突破了吗?”
林奕微微一笑,语气沉稳地解释:“是的,传统的无线电力技术,传输效率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但实际上,近年来在近场和远场无线电力传输方面,已经有了显着的进展。”
“我们现在所探索的,主要是利用超高频电磁波,尤其是通过定向能量的方式,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减少损失。”
“这项技术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内高效地将电力传输到目标装置,尤其适用于不方便布线的场合。”
钱学儒似乎终于明白了,他的语气也变得认真:“原来如此。”
“你是想利用无线传输电来解决这些无人系统的能源供应问题。”
“毕竟,这些无人装备在战场上无法依赖传统的能源方式,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电池充电和替换非常困难。”
“正是如此。”林奕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方向充满了信心。
“你想想,如果未来的无人战车和无人机,能够在执行任务时,持续不断地通过无线电力接收系统获得能源支持。”
“那它们的作战半径就会大大扩展,能够在战场上执行更长时间的任务,甚至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燃料和电池。”
钱学儒在一旁若有所思地低声自语:“这就相当于为无人系统提供了一种移动的、无需人为干预的能源供应链,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构思。”
林奕接着说道:“而且,考虑到未来战场上信息对抗和电子干扰的复杂性,传输方式不仅仅要考虑效率和距离,还必须具备极高的抗干扰能力。”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目前在量子通信和超导技术中的一些研究成果,保证无线电力传输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
钱学儒的声音变得更加兴奋:“量子通信和超导技术的结合,确实能够让无线电力传输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项技术一旦成熟,不仅能够大大延长无人装备的使用时间,甚至可能彻底改变整个战场上的电力供应方式。”
林奕点点头:“对。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无线电力的高效传输,尤其是在移动作战环境中,保持系统的持续运作能力。”
“这样,无人装备不仅能够自动执行任务,还能够在不依赖传统能源的情况下,适应各种复杂的战场情况。”
钱学儒忍不住笑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目标,但也非常有潜力。你打算如何推进这项技术的研究?”
林奕思索了一下,说:“目前,我们已经在几种无线电力传输模式上进行了初步测试。”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在提高电力传输的定向性和减少能量损失上。”
“为了在复杂环境中应用,我们还需要与现有的电磁屏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以及能源存储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钱学儒的语气充满了信任和支持:“你们的团队一直都做得很出色,我相信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遥远。”
“无线电力的应用,虽然挑战巨大,但一旦成功,将在多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军事领域。”
林奕轻轻一笑:“我们会加快进度,争取早日取得突破。如果这一技术成熟,未来的无人作战系统和其他民用领域的产品,也能够受益。”
“嗯,期待你们的成果。”钱学儒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继续努力,未来的科技战场,需要你们这种创新性的突破。”
第二天一早,林奕早早地从招待所起床,简单整理了一下,匆匆吃过早餐后,就直奔研究室。昨晚与钱学儒的通话让他对无线传输电的研究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虽然这项技术的难度极高,但他清楚,未来的技术突破往往就是在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面前,坚持不懈地摸索出来的。
到达研究室时,林奕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的脑海里已经理清了无线传输电技术的难点所在。
能量损失问题:无线电力的传输,尤其是在长距离传输中,能量损失一直是最大的问题。
传统的电磁波传播会因空气的阻抗、介质的吸收等因素导致能量的快速衰减,尤其是在没有明确导向的情况下,能量散失会非常严重。
定向传输:为了提高无线传输效率,电力必须精准地传输到目标设备上。
这就需要通过高精度的定向技术,确保能量能够直接传送到接收端,而不至于散射或误差过大。
电磁干扰:无线传输电会受到周围电磁环境的干扰,尤其在战场这样复杂的环境下,电磁干扰和反向干扰会极大影响传输稳定性。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抗干扰能力强的传输方案。
4适应性问题:无线电力的传输不仅要高效,还要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建筑物环境下稳定运行。
尤其是在战场等复杂环境下,电力供应必须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
然而,林奕翻看着苏清宁留给他的笔记时,眼前的技术难点突然不再显得那么棘手。苏清宁在废土世界的研究成果,为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
笔记中提到的许多技术细节,不仅让林奕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苏清宁的笔记中,详细记录了许多超出常规科技水平的技术原理,甚至有些在现阶段看来不可思议的创新设计。
例如,苏清宁提到的定向能量传输技术,结合了某种形式的“量子调制”与“空间折射”原理,这让无线电力的定向传输效率提高了数倍。
同时,她还在笔记中提到了一种量子纠缠的概念,可以通过量子效应减少能量损耗,实现几乎无损的电力传输。
这些信息对林奕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门。
回想起苏清宁留下的那些笔记和数据,林奕忽然意识到,许多看似艰巨的难题,苏清宁的技术突破早已为他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