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上午,张主任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要我过去吃晚饭。
一会儿,萧市长又来电话:“晓东,跟我到莫林山林场去一转。”
“要通知胡师傅吗?”
“不要,你可以叫上你那个同学小张。半个小时后,到办公室楼下等车。”
接完萧市长的电话,我心想,萧市长怎么特意关照起张行远来,主动提出要行远一起随行,他难道要考察一下行远?
我忙敲行远的门,他还在睡懒觉。
听到敲门声,他蓬头垢脸地打开门。
我说:“快洗脸穿衣,萧市长要你和我一起陪他上莫林山。”
“要我去?”
“对。快点。”
行远马上去了洗漱间,我坐在那儿,拿起书桌上的一本书——《能静居日记》翻起来。
读了前言,才知道是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写的日记。
他洗漱穿戴完毕,出来就问:“你吃了吗?”
我点点头,他泡起了方便面。
我才问道:“你这本书从哪儿买的?”
“不是买的,谭军借给我的。”
“谭军喜欢看这种书?”
“喜欢,上下两册,这本我快看完了,你喜欢,过一天就拿去。等我看完第二册,再把那本借给你。”
他吃方便面,我就看书。
翻了几页,我就喜欢上了。说道:“你抓紧看完就借给我。”
等行远吃完,两人动身。
我问:“你怎么喜欢读那种书呢?”
“谭军推荐的,他说作者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僚,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人和事。”
“日记应该相对真实,但不会绝对真实。”
“不,这册日记的绝对真实度,因为作者没给任何人看过,临死前,作者把它藏在自己家的夹墙里,叮嘱子孙七十年后取出。”
“为什么是七十年后取出?”
行远回答道:“日记里记录了赵烈文与曾国藩一次极其私密的对话。1872年,他们晚上谈了一次心,曾国藩问赵烈文对时局的看法。
赵烈文直爽地说,不出40年,清朝必灭亡。结果真被他说中了,1911年武昌起义,清朝完结。”
我吃惊地说:“这个人胆子也太大了吧,非议朝廷。”
行远笑笑:“你背后就没有非议过领导?”
我笑道:“不过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他与曾国藩的关系非常铁。二是曾国藩这个人与自己的忠实幕僚,也是什么都敢谈。那我一定要看看。”
两人走到一号楼,那儿停了一辆旅行用的中巴车。
那可是机关大院唯一的中巴,看来一起去的人比较多。
这时,车上下来一个人,我一看,原来是黎永志。年前,他已从花旗镇调往莫林山林场任场长,只是还没任市林业局副局长。
我上前与他握手,又向黎场长介绍了张行远。
黎永志才说:“今天既是工作,又是休闲。等会张书记也要去。”
正说着,林业局隆局长、萧市长陪着张书记从楼上走了下来。
行远问:“我们要上前打招呼吗?”
我摇摇头,说道:“上了车再说。我们现在赶紧上车。”
我们到车尾坐下,然后,张书记、萧市长、隆局长,黎永志,还有几名工作人员陆续走进车里。
不过,我没看到张书记带秘书。
车子驶出机关,出城,往莫林山飞驰而去。
车上,除了隆局长向张书记介绍情况之外,其他人都不说话。
我习惯了这种环境。跟很多领导一起出行, 一路上就是闭嘴。
行远还是第一次,看看我,又看看窗外。
路程也不算太远,大约四十分钟就到了。
大家下车,到了一个休息室,林场已为所有的人准备了登山鞋。
黎永志说:“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林场为大家准备了鞋子,大小尺寸都有,现在请试鞋。”
说罢,他带着几名工作人员把鞋子发给大家。
其他人的都一试就灵,只有行远试了两次,才找到一双合脚的鞋子。
这说明林场提前了解了尺寸。只有行远是临时加进来的。
至于萧市长为什么要把行远临时加进来,我不得而知。
大家都穿好了鞋子,萧市长拍了拍手掌,说道:
“大家静一静,今天是半工作半休闲,休闲是周末登山,工作是登山不仅仅为了休闲。市里准备开发莫林山,怎么开发,没个一定的方向。
今天选了几支笔杆子,有郝晓东,大家认识。还有郝晓东的同学,市干部培训中心的张行远,以及莫林山林场的谢燕等人。”
萧市长点我名字时,我往面前站一步,尽管大家都认识我,这是一种礼貌。
张行远也学着我的样子,听到指名时,也往前一站。
最后一个是林场的,也往前面一站。从市里来的人,才知道她是位20多岁的女孩子。
萧市长说:“你们三个就负责写游莫林山,不是写游记啊,游记我也写得出(笑声),要写莫林山怎样开发。下面出发。”
一众领导陪着张书记往莫林山主峰走去。
这时,谢燕跑过来,笑道:“郝科长,张秘书,你们好。我是谢燕,大家都叫我燕子。”
张行远第一次听到有人叫他张秘书,笑道:“我不是秘书,是培训学校的,叫张行远。”
我笑道:“叫他处长,是培训处处长。”
张行远瞪了我一眼,说:“就叫行远。”
燕子聪明:“那叫你张老师。”
我也从没有到过主峰,想不到从山脚有一条公路弯弯曲曲蜿蜒而上。
领导们有黎永志介绍,燕子是林场的,就负责向我们介绍。她机灵,一路上向我们介绍,这条路一直通到主峰。一是巡山,二是运输。
她边说边说,对主峰的情况,森林各类,非常熟悉。一问,才知道她是秦江林业大学毕业的,也不是林场工作人员,而是市林科所下放在林场锻炼的大学生。
我说:“难怪你对林业方面这么内行。”
她笑道:“不内行呢,书本上学的东西跟实际的差别。我到了林场,知识还不如伐林员,他们从树苗子长出三寸,就知道是棵什么品种的树。
山上的野菌子,哪些吃得,哪些吃不得,他们全清清楚楚。所以,读四年,不如到林场呆一个月。”
我觉得这姑娘直爽,一点也不矫情。人也长得漂亮,爬山腿劲好,等到转弯处,她去采一支野花时,我对行远附耳道:
“找她做女朋友最好了。她叫谢燕,飞得远,你叫行远,走得远。”
行远瞟了我一眼。
谢燕采了一支红色的野花,问道:“这叫什么花?”
我们都不认识,她说:“它叫迎客花。”
我问:“真的是这个名字。”
她认真地点了点。
我说:“你带我们去多采一点。”
她说:“山顶有栋工棚,我们中午就在工棚那儿吃饭,附近这种花多得很,海拔越高,它就开得很旺,开得更红。”
一路上,我们不断地问,谢燕不停地向我们讲解。登上主峰,花了一个半小时。
山顶上,果然有工棚,所谓工棚是谢燕的说法,我倒认为是处非常独特的工作房。
除了厨房用石头搭成的外,其他都是木房子。
四月阳春天,春光艳艳,张书记站在山顶,望眼朝四野望去。隆局长、黎场长站在一旁向张书记介绍情况。
我对行远,谢燕说:“快采迎客花,我们献给张书记。”
三人立即在工棚的旁边采花。一会儿,就采了一大束。
我领着他们两人走到张书记前面,我说:
“书记,我们三个采了山上的迎客花送给您。”
张书记愣了一下,立马接过。
旁边一名工作说道:
“书记,留个影。”
张书记很通人情,向我们招手:“三个小同志,花是你们采的,一起来。”
想不到,就是这张照片,把我们三个人的命运连在一起,余事,下章,下下章,再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