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中的“品目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识别人才并对其进行分类品评,是关于用人之道的重要篇章。
主要内容
- 人才分类:文中依据孔子的观点,将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等。庸人内心无缜密思想,做事粗心、为人处世难以善始善终;士人内心有信念和原则,虽不能精通为人处世之本,但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君子说话诚实守信,心中不存忌恨,知行统一,坚守信道;贤人品德合乎法纪,行为合乎规范,其学识足可教化百姓;圣人品德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知晓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结束。
- 用人之道:品目篇认为,对于君主来说,辨别人才好坏并量才使用是关乎江山社稷的重要之事。通过对人才的分类品评,君主可以做到耳聪目明,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
现实意义
品目篇对于现代社会在人才选拔、团队管理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选用人才时,要全面、客观地考察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不能仅仅看重表面的现象或单一的能力。只有准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人才,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从而实现组织或团队的高效运作和长远发展。同时,对于个人来说,了解这些人才标准也有助于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才。
《长短经》品目篇中关于识别人才的原文如下:
- 孔子论人才五仪:“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 《钤经》论人才四等:“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之杰也。”
- 《家语》论知士用爵:“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然后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则天下理也。”
《长短经》品目篇强调要通过品德、才能等多方面识别人才。以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
从品德角度识人
品目篇将品德作为识人的重要标准,认为人才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向宠,称其“性行淑均”,即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正因向宠品德优良,刘禅让其负责保卫京城,他也不负众望,使大后方稳定。这体现了《长短经》中对人才品德的重视,品德好的人能赢得信任,更好地发挥才能。
从才能角度识人
品目篇注重人才的专业才能。例如,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宁戚等五人,分别负责礼仪、农业、军事等不同领域,因为他们在各自专业上能力突出。齐桓公重用管仲,发挥其总揽全局的相才,同时任用管仲推荐的人才,让他们各司其职,最终成就霸业。这表明《长短经》强调要根据人才的才能特点,合理安排职位,使其能充分施展才华。
全面客观识人
品目篇主张全面客观地识别人才,不能只看表面或单一方面。如雍正重用李卫,深知其干事雷厉风行、行之有效,这是李卫的长处,能满足雍正整顿吏治的需求。但李卫也有对上级无礼、对属下刻薄等短处。雍正知其长短,发扬其长处,对短处进行批评教诲,使李卫成为封疆大吏。这体现了《长短经》中识别人才要全面,既要看到优点,也要了解缺点,并合理利用和引导。
识别不同类型人才
品目篇对人才进行了分类,如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等。曾国藩以知人善用闻名,他认为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人才需要发掘。他求贤若渴,身边有本事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他不喜欢用夸夸其谈的人,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且不拘一格用人才,培养、造就了各种可用之才,其幕僚中各方面人才应有尽有。这说明要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类型,给予相应的机会和职位,让他们为组织或社会发挥作用。
《长短经》品目篇中把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等。以下结合具体历史人物来谈谈对这些不同类型人才的描述:
庸人
品目篇中庸人是指内心无缜密思想,做事粗心、为人处世难以善始善终的人。例如,三国时期的刘禅,他在位时宠信宦官黄皓,不理朝政,导致蜀汉政治腐败,国力逐渐衰弱。最终在邓艾兵临城下时,他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就选择了投降,完全没有展现出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和能力,符合庸人做事难以善始善终的特点。
士人
士人内心有信念和原则,虽不能精通为人处世之本,但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孔子的弟子原宪,他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死后,他隐居卫国草泽中,即便生活极为清苦,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整天端坐陋室,兴致勃勃地弹琴歌唱。
君子
君子说话诚实守信,心中不存忌恨,秉性仁义,从不向人炫耀,知行统一,坚守信道。以三国时期的陈群为例,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竭忠尽职。在朝廷中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抱成见,道义分明,不以歪门邪道对待人。他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并且多次上表劝谏君主,体现了他知行统一、坚守信道的君子品质。
贤人
贤人品德合乎法纪,行为合乎规范,其学识足可教化百姓而不伤及事物的根本。像明朝的王阳明,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还多次平定叛乱,在治理地方时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以自己的品德和学识教化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符合贤人品德和行为上的要求。
圣人
圣人品德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知晓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结束。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圣人的如周公旦。周公在周文王时就辅佐其处理政务,在周武王去世后,又辅佐成王,平定叛乱,制定礼乐制度,为周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品德和功绩被后世高度赞誉,近乎达到了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可称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