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应用“以逸待劳”计谋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保守
- 不能只是一味地等待而无所作为。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企业仍要保持一定的市场活跃度,与消费者维持良好的互动,持续收集市场反馈。如果过度保守,可能会导致企业逐渐被市场遗忘,错过发展的黄金时期。例如,一些传统企业因为过度依赖旧有的产品和经营模式,在等待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观念,最终被市场淘汰。
防止误判形势
- 准确判断市场和竞争对手是关键。如果对市场变化趋势或者竞争对手的状态判断失误,可能会导致等待时机过长或者错过最佳时机。比如,错误预估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发展速度,以为对方会很快出现疲态,但实际上对方凭借新的技术或策略持续扩张,这样企业就会陷入被动。所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调研和情报收集机制,确保决策依据的准确性。
关注外部环境变化
- 市场环境是动态的,除了竞争对手,政策法规、技术革新、社会文化等因素也会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企业不能只盯着竞争对手的动静,还要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例如,行业新规可能会改变竞争格局,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颠覆原有的市场需求。如果企业忽视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即使成功运用了“以逸待劳”之计应对竞争对手,也可能会被其他因素所制约。
维持企业内部活力
- 在等待过程中,要防止企业内部出现懈怠情绪。员工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和创新精神。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内部竞赛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否则,内部管理松散、员工士气低落,当机会来临时,企业也难以迅速做出有效的反应。
1. 苹果公司与智能手机市场
- 在智能手机市场初期,市场竞争激烈,众多品牌都在拼硬件配置、拼价格。苹果公司没有盲目地加入这场混战。它先是花费大量时间精心打磨ioS操作系统,优化用户体验,构建App Store生态系统。同时,苹果公司专注于工业设计,让iphone的外观和手感独具一格。
- 当其他竞争对手因为频繁地打价格战、快速推出新机型而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体验不佳,并且在软件生态系统方面出现碎片化等问题时,苹果公司凭借积累的优势,以其流畅的系统、丰富的软件生态和时尚的设计,吸引了大量追求品质和体验的用户,成功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了高端市场的重要份额。
2. 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策略
- 在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面对众多新兴品牌的挑战。可口可乐并没有急于推出大量新口味饮料或者进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来应对。它继续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维护自己的核心产品线,通过广告等方式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 当新兴饮料品牌因为过度扩张、渠道管理不善或者产品定位模糊而出现经营问题时,可口可乐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成熟的供应链和稳定的渠道,适时推出一些新的产品系列或者限量版口味,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例如,可口可乐利用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推出零度可乐等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无糖饮料的需求。
3. 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市场的应对
- 在芯片行业,英特尔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面对竞争对手的追赶,英特尔没有陷入慌乱。它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优化芯片的性能、降低功耗。同时,英特尔加强与电脑制造商等合作伙伴的关系,稳定自己的市场渠道。
- 当竞争对手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瓶颈,或者因为急于推出产品而出现质量问题时,英特尔凭借其技术储备和品牌信誉,推出性能更优的芯片产品,如酷睿系列处理器,以高效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电脑芯片的需求,巩固了自己在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
“以逸待劳”之计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
- 提供创新时间和空间:企业在以逸待劳阶段,可以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技术和市场。比如,企业可以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基础技术研发,探索产品新功能、新特性。这期间没有激烈竞争带来的仓促决策压力,使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尝试创新。像苹果公司在等待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阶段,有充足的时间去研发如Face Id这样的新技术,为产品创新留出空间。
- 促进内部创新文化建设:等待过程中,企业注重内功修炼,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开展内部创新竞赛等活动,鼓励员工思考如何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这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让创新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
- 基于对手弱点创新:当企业以逸待劳观察竞争对手时,能发现对方的弱点。例如,竞争对手产品可能存在功能缺陷或者服务短板,企业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开发出弥补这些不足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从对手弱点出发的创新,能让企业在竞争中更精准地占据优势。
然而,也可能存在消极影响:
- 可能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如果企业过度依赖“以逸待劳”,可能会陷入一种安逸的状态。例如,企业满足于当前的市场地位和产品优势,觉得等待竞争对手犯错就足够,就会忽视自身的创新需求。这会导致企业在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滞后,当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可能会难以适应。
- 创新视野受限:企业在等待过程中,可能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忽略了行业外部的创新因素。比如,只关注同行业的产品竞争,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新技术对本行业可能产生的跨界影响。这样会使企业的创新视野变窄,难以把握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