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秋高气爽 心情 不错不错是个人才
皇榜招贤已落幕,
杨家景武夺了魁。
留在身边先观察,
景武跪拜谢皇恩。
今日刘文海独自一人来到御书房求见,原以为他是有什么紧急重要的事情要来汇报,结果是刘文海想让我明日去招贤馆去看一看最后一场贤士们的策论讲述。
“杨景武的表现如何啊?”我想到了刘文海一直要我留意的那个杨景武。
“杨景武到底怎么样,还是要陛下自己去看看的。”刘文海像是故意没有说明给我留了一些悬念。
翌日,招贤馆内的前院里,气氛凝重而热烈,阳光映照着众人的面庞。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各路贤士齐聚于此,准备进行决定命运的最后一轮策论阐述。
前院里除了各路的贤士,还有进来围观的人群,我在乌白凤和高峰的陪同下也在人群中期待着这场论述中能有可用之才脱颖而出。
而刘文海和其他考官都坐在招贤馆大堂的大门前,我随意看了一眼,俞法仁、李达文、林墨也都来了,值得留意的是杨家的家主我朝的第一位太师-杨易文也来了。
杨易文的到来很明显是来给杨家的子弟来壮声势的。
第一位贤士稳步上前,身形挺拔,目光坚定。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当今之世,民生为要。农桑乃国之根本,然而近年来,水患频发,农田受灾严重。依我之见,当务之急是兴修水利,在各郡县广建堤坝、沟渠,合理引流河水,既能防患水患,又可灌溉农田。同时,设立农官,指导农民种植,推广新的耕种技术和优良种子,如此,方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仓廪充实。”他条理清晰,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手中的折扇随着话语节奏轻轻摆动,仿佛在为自己的观点打着节拍。
一番论述下来,引得围观的众人的一阵叫好。
第二位贤士微微颔首,向前一步,拱手行礼后开口:“治国之道,在于人才。如今选拔人才之途虽有科举,但仍存在诸多弊端。应拓宽选拔渠道,不仅要注重经史子集的考核,更要考察实际才能。可在各地设立专门的学堂,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如精通算术、天文、地理之人,以及擅长工艺制造之士。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不拘一格予以任用,让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他语速适中,眼神中透露出对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急切与期待,说到关键处,双手不自觉地比划起来,向众人展示着心中的蓝图。
这人的话有些空洞,甚至他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现在我朝已经在实施的策略,所以论述完成后台下的反应也很是平淡。
第三位贤士是一位女子,她仪态端庄,气质温婉却不失坚毅。她轻启朱唇:“国家之昌盛,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当下,民间文化艺术却因缺乏重视而日渐式微。我们应当在各地修建书馆、戏院,让百姓在劳作之余,丰富的日常生活,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她的声音柔美动听,却充满力量,在场众人不禁为之动容。
“这也是个奇女子,陛下认为何如?”乌白凤看着台上的女子说道。
我不置可否,因为现在国库的钱应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第四位贤士捋了捋胡须,神色凝重地说道:“边疆安稳,关乎国家安危。如今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敌侵扰,我们必须加强边防建设。一方面,增加边防兵力,提高士兵待遇,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军旅;另一方面,改进边防防御工事,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威力强大的火炮、精准的弓弩等。同时,加强与边疆各民族的沟通与合作,恩威并施,共同抵御外敌,维护边疆的和平与稳定。”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置身于边疆战场,指挥着千军万马。
我注意到了林墨,林墨对这位贤士的阐述很是认同,频频点头表示对这人的支持。
在贤士们阐述的过程中,台下的评审们时而点头赞许,时而低头沉思,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关键内容。他们有的交头接耳,小声交流着自己的看法,有的则紧盯着台上的贤士,眼中满是审视与期待。每一位贤士的发言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众人的深入思考。
我很好奇,怎么现在杨景武还没有上场啊?还有这次张贴皇榜不是要寻找会水战之人吗?怎么没有一个的阐述是和组建水师,训练水师有关的?
我看向杨易文,这个老家伙淡定的坐着,似乎今天的论述和他们杨家没关系一样,而他的状态一点都不像是一个考官,更像是一个来晒太阳的老者。
招贤馆内,突然响起了一阵欢呼声,原来是杨景武上台了,众人将目光聚焦在台上的杨景武身上,就连那位在晒太阳的杨易文也睁开了眼睛。
杨景武身着一袭玄色长袍,身姿挺拔,剑眉星目间透着英气,举手投足尽显沉稳自信。
“诸位,当今海疆不宁,大洋水师的训练刻不容缓。”杨景武声音洪亮,掷地有声,一开口便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传统水师多局限于近海防御,面对远海威胁时,往往力不从心。咱们要建立一支能纵横大洋的劲旅,首要是革新船舰。” 他边说边拿起一支毛笔,在备好的纸张上迅速勾勒出新型战舰的草图,线条流畅,比例精准。
“瞧,这是我设计的远洋战舰,加大龙骨强度,拓宽舰体,既能承载更多火炮,又能适应远洋恶劣海况,续航力大幅提升。” 台下一片惊叹,评审们纷纷凑近草图,仔细端详,不时点头称赞。
谈及人员训练,杨景武神情愈发专注:“水师将士,不仅要精通操船、炮击,更需具备扎实的航海知识。” 他双手比划着,生动地描述着。
“我们得开设专门学堂,教授天文航海,让他们在茫茫大洋中也能找准方向,应对风云变幻。训练时,模拟实战场景,从遭遇敌舰突袭,到海上补给,事无巨细,反复演练,锻造出一支反应敏捷、协同默契的队伍。”
“此外,战术也至关重要。”杨景武话锋一转,眼神锐利,“大洋作战,不同于内河交锋,需灵活运用编队战术。单舰作战力量有限,而合理编队,各舰互补,才能发挥最大战力。” 他随手拿起桌上的几个棋子,在棋盘上快速摆出不同阵型,演示着战舰在海战中的进退、包抄,讲解清晰,逻辑严密。
“比如,战时以主力舰居中,火力压制;快速战舰侧翼迂回,扰敌后方,打乱敌军阵脚。”
一番论述完毕,全场掌声雷动。几位考官们为他清晰的战略规划折服,尤其是林墨对他扎实的军事素养钦佩不已。
杨景武不仅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将水师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见解新颖且务实。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系统的方案,而就在我还在仔细思考杨景武的论述时,我无意中发现杨易文正在看着我。
杨易文眼中流露出来的自豪与自信还真是让我对这个杨家刮目相看了。
第二天一大早的朝会上,众人原本以为我会对杨景武委以重任。结果我却给了杨景武一个四品侍中的官职,而杨易文则眼放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