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侯一生征战无数,应当享受这份尊贵待遇。”李大人笑着暗示,“更何况阿梅已经修好了许多瓷器。”
王芷茵犹豫了一下后点头同意。“你想要多少报酬?”她冷静下来问道。
李大人开出了五十万贯铜钱的价码,还特指只接受铜钱不用黄金,并提及了家里所需用于铸造钱币的新材料。双方就这一交易展开了讨论。在一番谈判之后,最终确定了这笔大宗物资的交换条件。
隔日清晨,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之际,李大人再度见到打扮异常精致漂亮的王芷茵从庭院走出来。今日她的装扮十分抢眼,一套淡黄色绣花糯袄配上高腰长裙外加精致腰带及绳结点缀使她整个人焕发出别样光彩。
“你这样很漂亮啊。”李大人不由赞叹起来,“真是端庄大方,不愧是大家闺秀。”
面对夸奖,王芷茵略显腼腆地回应着。“行了,行了,别一直盯着看。”但她心里其实满是欢喜之情。
“姐姐帮我挑选的衣服。”
“如果父亲或爷爷看到我在你这里过得不好,说不定会直接教训你一顿。”
“这可就损害了林家的名誉。”
林婉清感到羞涩和不自在,言不由衷地说。
“那真得感谢林公子的大度了。”
顾云看穿了她的心思,玩笑般答道。
慕容诗曼提前准备了拜访用的礼物。
除了相里菱修复的瓷器,还有各种精美的镜子、玻璃摆件和香皂。
林家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许多功勋世家都唯其马首是瞻。
而这群人的身家大多因多年的战功而变得丰厚。
慕容诗曼决定从这点入手,先测试一下市场的反响。
一路与林婉清互相调侃打趣,时间不知不觉中飞逝。
林翦与林贲因身份贵重,并未亲自来接。
但家中管事对顾云这位女婿相当热情,恭维备至地将他们迎进府内。
“外祖父,岳父大人,小婿叩见。”
顾云一进院子便见到林翦和林贲站在门口带着满意笑容的目光审视着他。
“女儿终于回来了。”
听到门房报信后,岳母也欣喜迎接,在旁边等候并把林婉清叫过去。
“回来啦。”
“快请屋里坐。” 林翦对于这位女婿登门非常高兴。虽说为了避嫌平时来往不多,但他的作为早有耳闻。
现今顾云已经在朝廷站稳脚跟,只要继续稳重行事,未来必将有所作为。
听到父亲爽朗的笑声,林婉清悄悄舒了一口气。
“婉清,你的腰束得这么细,还没有怀上孩子?”
夫人边拉住女儿的手往内室走,边略显遗憾地看着她的身段。“怀上宝宝?”
“娘,你怎么这样说……我才不会怀孕呢。” 林婉清哭笑不得。
“怎么就不会?都嫁出去几个月了,如果你能尽早为家族添个子嗣……”
剩下的话语被刻意压低,显得不太合适宜。
“我为什么要为顾云生小孩?” 林婉清生气地说,“他应该自己想办法!”
成婚后至今,顾云还没在一个晚上陪过她。难道这种事情还非得我主动开口?
林夫人叹了口气:“你们这些年轻人呀,嫁人怎么还这样任性呢?家里的情况你不懂吗?”
“我们又能照顾你多久呢?”
“如果没有子嗣,你在林家怎么立足?到时候被人欺负了,又有谁能为你出头?”
林婉清强硬回应说:“我不怕,我自己可以应付。”
“你这么说容易,等年纪大了又该如何应对?”
“别人的儿女都在尽孝道,你呢?你要孤老一生吗?” 母亲苦口婆心地说,
“生儿育女是你应尽的责任,你难道不敢承担?”
林婉清不耐烦地说:“他也没有对我多好,我不想马上生育。”
林夫人怒道:“这是为了你好!”
夫人威胁性抬手要吓唬女儿,可是女儿根本不在意。
提到太子长期流放,母亲催着姐姐抓紧要孩子的事让她更加懊恼。
年底之前一定要怀上孩子,否则会有严重的后果。
探亲本应是一件愉快的事,可林婉清回到娘家却挨了一顿数落,而且难以启齿的私事成了说不出的冤屈。最后,她无奈地离开了王夫人的身边去找以前的长辈叙旧去了。
相较而言,顾云受到了极好的接待。
当新奇的小礼品出现时,林氏父子满面春风对其更为赏识。
“外公,请看一下。”顾云递过一个修复后的瓷瓶,它曾有一个瑕疵处显得非常粗糙,经巧妙处理成为古朴图案。
林翦仔细观察之后询问,得知其来源并未违反礼制,心中才放松下来。“贤婿此来,是否所求?”
顾云解释说是听说侯府有大量的铜钱需要整理并提议负责此事。
林翦顿时严肃:“我们确实有很多积蓄待翻修,不过……火耗费用是多少?何时能够归还?”
林家人不完全信任对方的为人。“不用火耗,保证归还不少一枚钱币。到时候会让婉清送回来,” 顾云淡淡说。
“铸币有利可观”,顾云满怀信心回答。
顾云希望通过此举树立一个典范。
在古代,由于金融工具尚不发达,火耗这种赋税形式成为了最为简单且获利丰厚的一种额外征收费用。
当农民缴纳粮食时, ** 会以“鼠雀耗损”为名加征;如果是铜钱,则以铜钱破损或劣化为理由征收额外费用。这种做法从明朝开始被制度化,在清朝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传说中承诺永不增加赋税的某位君主,在实际操作中却将这项加成费提升到了极高的程度——高达80%。也就是说原本100单位的税额加上火耗后变成了180单位,几乎翻倍!这位君主曾骄傲宣称他的统治比前朝更好,在火耗这一方面的确达到了惊人的80%,相比之下,明朝始终只维持在10%-20%左右。
王将军看着眼前的人说道,“岳父大人,我从未夸大事实。”“只要有铸币权,我不需贪墨一分钱,也完全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