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奋起抵抗,打破旧有维持模式。
他在挑战整个扎罗固有且传统的维持格局,就像突然降临的暴风雨,搞不好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酋长阁下,言过其实了,我哪儿来的那么大的能力!还风云人物!还搅动风云!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流放者。”
“只是不甘心像老一代流放者那样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我要决定自己的命运。”
晏惜寒看着都咕哒,话锋一转。
“好了,酋长阁下,你的疑团我已经帮你解了,下面你该帮我解开我的心结了。”
都咕哒示意让晏惜寒说。
“酋长阁下,这第一个疑团是,你们勇士佩带的砍刀基本上都雕刻了金丝线花纹,我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奥秘!”
都咕哒眼神略微一愣怔。
“哪儿有什么奥秘,纯属是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
都咕哒把眼神瞥向杨烁帆。
“不信你问杨首领。”
“我就像酋长大人说的那样解释的,可晏堡主根本不相信,他非要坚持刀面雕刻金丝线有说道不可。”
杨烁帆随声附和。
“杨首领我自然要问,但他太年轻,不一定知道那么古老的传说。老一辈又固步自封,出于某种目的缄口不语。所以,他不太可能知道砍刀雕刻金丝线的奥秘。”
晏惜寒是看着都咕哒的眼睛说这番话的,因为刚才他那短暂的微不可察的愣神被晏惜寒捕捉到,晏惜寒认为他在刻意隐瞒什么。
“晏堡主,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单单认为骸骨部落勇士佩带的砍刀上,雕刻金丝线含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晏惜寒已然看出来了,在都咕哒那貌似十分平静的外表下,其内心深处早已经波涛汹涌了,自己的问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炸得他心神不宁,恍惚不定。
“酋长阁下,你是明知故问,我自然有依据。”
晏惜寒脸上变得冷俊起来,他看向都咕哒的眼神也是冷冰冰的,不带一丝温度。
“等你向我昭示金丝线的秘密,我自会告诉你扎罗岛上正在发生的惊天秘密。”
“晏堡主,我敬重你是条汉子,具有非凡能力。”
“但如若不是你成立了聚集流放者的希望城堡,搅动了岛上风云,哪儿来的什么惊天秘密。”
“晏堡主,扎罗岛上一向太平,你就不要再耸人听闻了,吓唬我们这些连饭都吃不饱的部落民众了。”
都咕哒的脸色阴冷下来,老谋深算的黑眸中散发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
他根本不买晏惜寒的账,也不愿意晏惜寒谈论什么惊天秘密。
令晏惜寒奇怪的是都咕哒为什么要遮掩这件事。
“酋长阁下,你知道我想要知道什么,才如此遮掩,还百般阻止我追问下去,你在担心什么呢?”
从两人酷似唇枪舌战般的对话,杨烁帆已然看出来,晏惜寒知道了“什么”,而且这个“什么”关乎到整个部落的安危,或者关乎到整个扎罗岛的安危。
而酋长都咕哒也在极力隐瞒着“什么”,两人都知道那个“什么”的秘密。
只有他懵然无知,插不上什么话,那双发亮的鹰目只能在两人脸上来回滑动,想看出来两人到底在为什么斗嘴。
他眼神里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聪慧,顾盼之间,略显神采奕奕,似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女孩当然知道一切真相,但堡主不想昭然若揭,她只能隐忍不说。
她表情凝重地望着都咕哒,眼珠灵动,秋水般迷人眼眸显得若有所思,这个古怪的酋长为什么要刻意隐瞒真相,她想不明白。
“酋长阁下,很显然金丝线有秘密,否则你不会说出我在吓唬你们这样的话。”
晏惜寒看向都咕哒的瞳孔不经意地微微一缩,深黯眼底有道凌厉的光掠过。
“酋长阁下,无论你心里愿不愿意,无论你承不承认,那种古老的力量已经复苏,因为我已经见识过了。”
寥寥数语,已经在都咕哒心理上造成了巨大震撼。
晏惜寒说完,两道剑眉紧盯着对方,两只眼睛冷冰冰地透着一丝寒气,鹰隼一般的阴鸷之色从其冷酷的眸底悄无声息地缓慢掠过。
“什么!复苏了?”
就像被针猛然扎了屁股一下,都咕哒霍地站起,看向晏惜寒的眼里充满了惊恐,他双唇止不住地抽动,仿佛那股神奇的古老力量就在他眼前。
“晏堡主,你如此不负责会引起民众恐慌的。”
都咕哒那带有一丝恼怒的声色,令晏惜寒、楚雨菲和杨烁帆三人同时了然都咕哒内心的担忧,是来自于民众的恐慌。
但这或许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酋长阁下,等我向你讲述了我和我的助手惊恐而又诡谲的经历,我想你就不会再认为我不负责了吧。”
晏惜寒很无视地瞥了都咕哒一眼,居然发现他狭窄的额头冒出了细细的汗珠,被窄窗透进来的阳光一照,反射出万道细丝般的光线。
“晏堡主,你你你们真的……真的遇见了那股庞大的力量?”
惊恐直接变成了口吃,都咕哒寻思害怕也没用,该来的还得来。
他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无比呆滞地看着晏惜寒,仿佛末日真的来临了似的。
“酋长阁下,我和我的助手才来扎罗多长时间,如若不是我们亲身经历过,又怎么能断定金丝线雕刻在砍刀面上是有说道的?又怎么会知道它隐藏着惊天秘密?”
杨烁帆的眼睛直了,他看向晏惜寒和都咕哒的眼神非常复杂,看来是自己白活了,在扎罗岛上生活了近三十年,居然不知道金丝线是有秘密的,但为什么父亲把砍刀传给自己时,没说出这个秘密呢?
埋藏在心底已经有些久远的记忆瞬间涌上都咕哒的心头。
“这话说出来没人相信,我也不相信,但现在看来它的确真实存在。由于扎罗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扎罗史上发生的事实都以口述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