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女真防备明军夜间冲阵的阵型也因巨石的滚落而七零八落,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己方阵营遭受重创,心中涌起一阵绝望。一些勇士试图冲向巨石滚落的方向,救助受伤的同胞,但在明军的箭雨封锁下,他们只能无奈地退回。
野人女真对明军指挥系统的突袭也彻底失败,那名头目和他的精锐战士们被巨石的动静所震慑,在短暂的失神后,被明军士兵趁机剿灭,明军士兵们士气大振,呐喊着朝着女真联军的阵地冲去。
朱权见巨石战术效果显着,立即指挥明军全面出击,明军步兵如汹涌潮水般冲向女真联军,他们在泥泞中奋力前行,却丝毫不减冲锋的气势。手中的长刀短剑在黑暗中闪烁着寒光,无情地收割着女真族人的生命。
建州女真首领在慌乱中试图重新组织族人抵抗,他挥舞着大刀,疯狂地冲向明军,口中高呼着激励士气的话语,然而面对明军的猛烈攻击,他们已无力回天。其身边的族人不断倒下,鲜血在雨水的冲刷下弥漫开来,染红了大片泥泞之地。
海西女真的勇士们虽试图重整旗鼓,但在明军的强大压力下,他们的抵抗显得愈发微弱。许多人在绝望中放弃了抵抗,跪地求饶,然而在这混乱的战场上,明军的攻势并未因他们的求饶而停止,依旧无情地向前推进。
野人女真的战士们也陷入了绝境,他们在明军的包围圈中四处逃窜,但明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逃生的希望愈发渺茫。在明军的追杀下,女真联军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哀号声、惨叫声响彻整个山谷。
京城的文官们还在朝堂上激烈弹劾着朱权,尚未得知辽东战场局势的急剧变化,文官巨头也开始重新审视朱权的地位和权势,他们开始在私下里议论,如何在这场政治博弈中与朱权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取更多利益与影响力。
随着战斗接近尾声,战场上到处都是女真族人的尸体和伤员,歼灭战,朱权望着这片惨不忍睹的战场,心中五味杂陈,这场战争虽结束,女真再也不复存在这个世界,至于恩怨,也随着这一场战争烟消云散,至于说那些在山里的野人女真,朱权随后会发布一些告示,一个女真的脑袋,可以换10石粮食,逼着女真不再是女真。
战争结束后,朱权深知自己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层面却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他一方面加紧对辽东地区的战后重建与管理,安抚当地百姓,恢复生产秩序,同时加强军事防御设施的建设,以防备可能出现的变数,另一方面,他开始着手应对京城文官集团的弹劾压力以及复杂的政治局势。
朱权向朱棣详细呈上了辽东战事的详尽报告,着重阐述了女真族对大明边疆的长期威胁以及此次战争的必要性,试图让朱棣理解他的战略考量。在报告中,他也提及了自己对后续治理辽东的规划,包括加强文化教育,促进民族融合等举措,以显示自己并非只是一味的武力征伐,而是有着长远的治理方略。
朱棣在仔细研读朱权的报告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朱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女真这个边疆大患,但也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政治动荡,对此,他对朱权在辽东的一些过激行为进行了适度的批评与告诫,以安抚文官集团的情绪,同时也向天下表明大明仍秉持仁德治国的理念,再一个,他给予朱权一定的支持与信任,认可其在辽东的战后重建计划,并调拨了相应的物资与人力协助其开展工作。
在京城的政治舞台上,文官集团在得知辽东战事的结果和朱棣的态度后,他们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原本激进弹劾朱权的文官开始重新评估朱权的实力与影响力,他们意识到朱权在边疆事务上的话语权已因这场胜利而大大增强,若继续与之强硬对抗,可能对自身并无益处,而且现在来看,朱权的权力太大了,而且还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主,于是,部分文官开始尝试与朱权进行间接的沟通与交流,试图探寻双方合作的可能性,期望在未来的政治决策中能分得一杯羹。
至于说那些文官巨头,本就是态度暧昧,这样一来,更是对朱权释放了友好的信号,应天城的大街小巷都开始传唱宁王朱权守卫边疆之事,朱权在辽东的战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亲自监督城墙的修复与加固,使得辽东的军事防御更为坚固,同时,他大力鼓励汉族百姓迁徙辽东,开垦荒地,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为了吸引人才,他还开设了学堂和朱棣说免除辽东五年赋税,哪怕朱权知道朱棣一定会同意他的奏章,但是也没有僭越,免除赋税之事需等到朱棣的圣旨后才准备宣布。
京城,朱权的名声也渐渐便的好了起来,对于和他释放善意的文官,开始在朝堂上为他说话,强调他在辽东的功绩以及对大明的忠诚,这使得原本对他弹劾最为激烈的文官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而朱权本就是勋贵一脉,得知朱权有意招收勋贵之后,便都去请朱棣的圣旨,恩准家中老二老三去跟着朱权博一个富贵。
在辽东,随着汉族百姓的大量迁入,朱权积极组织人员对土地进行规划与分配,辽东地广人稀,朱权也深知这片黑色土地蕴藏的财富,能够完美的适应这片土地,毕竟大明现在的经济体制就是男耕女织的体系,对于这片黑土地更是能完美的适应,气候问题,对于朱权来说根本不叫事情,没有羊毛了去草原上顺手牵羊就可以了,草原人民是一定不会有意见的,毕竟邻居来借了一点羊毛而已,肯定会还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