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把女儿送到李氏那边之后,叶宁书就跟着两个妹妹出门了。
她原本想戴纱帽的,但见妹妹们都没戴,她还是把纱帽放了下来。
叶辞书和叶秀书也当没看到叶宁书拿纱帽,只是笑着拉着叶宁书坐上了一辆马车。
姐妹三人有说有笑的进了春不晚。
前两日就定好的包厢里,茶娘子,琴公子早就等候多时了。
姐妹三人手上端着香茶,一边听琴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
“一到了春天京城好像就会特别热闹。”叶辞书笑着说道。
叶秀书点点头。
“嗯,好像一直窝在家里的人都突然冒出来一样。
对了,二姐姐,你来京城也有段日子了,你觉得京城的生活和姑苏比有什么不同吗?”叶秀书看向叶宁书。
叶宁书认真想了想,突然笑了下。
“京城的人……好像都特别喜欢热闹,不管什么事情大家都能说上半天。”
姐妹三人都不约而同的笑了出来。
可不是啊,这里是京城,大家能说的事情可太多了,京城的人可不就特别热闹吗?
就像是前些日子叶家的那只嫡长猫跑出来了,几乎是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谈谁能帮着找到,然后拿到那一千两白银的赏金……
京城所有的茶馆,酒楼不都讨论了三天吗?
一直到嫡长猫自己吃饱喝足回家了,大家才叹息的结束了话题……
“二姐姐,多出来走走,京城的日子很有意思的。”叶辞书笑着劝道。
叶宁书点点头。
之前不管是在姑苏还是在瓜州,她都很少出门。
要不是李氏经常带她出去散心透气,叶宁书应该真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姐妹三人就这样一边说话一边看风景。
在春不晚喝完茶了,姐妹三人还去了隔壁的九肴楼吃了饭。
还是在包厢里,叶宁书也表示外面酒楼的饭菜好像是比府里大厨做的香一点。
“叙哥儿下个月就来了,他肯定喜欢。”叶宁书笑着说道。
叶辞书和叶秀书都笑了笑。
是啊,叶叙回那小子要进京了,现在人家可是个小秀才呢!
“三哥哥也要回来了。
那日我听我家那位说了,三哥哥在麒麟府干的好,政绩突出,吏部给的考评是优。
陛下那边的意思是先让三哥哥回京城述职。
休沐三个月后再另做安排。
到时候,我们也请三哥哥来这里吃饭。”叶辞书忙说道。
叶秀书和叶宁书都赶紧点头。
那时候……就真的是一家子都在一起了。
叶宁书看着两个妹妹的笑脸,心里也高兴。
其实,能和家人在一起不就是最好的日子吗?
……
从九肴楼吃完饭,姐妹三人没有坐马车,而是就这么在这条最繁华的街上慢慢逛了起来。
身后有丫鬟们跟着,不远不近的地方还有护卫随时盯着,一点都不用担心。
叶宁书也从开始的有点拘谨到后来完全放开了。
不用管别人的目光,不用管别人想什么,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再说了,别人哪有那么多的闲心来管你们在干嘛啊!
大家都有事情好不好……
姐妹三人逛了首饰铺子,逛了绸缎庄子,还逛了古玩铺子。
叶宁书能感觉到,京城的铺子的那些掌柜们和姑苏还是有点不同的。
姑苏那边,夫人小姐们去逛铺子的话,都会提前让管家去说,然后到了之后就到专门的房间里去挑东西。
京城这边呢……
夫人小姐们出来逛铺子那是常有的事情。
除非夫人小姐们自己有要求,其他的时候大家都在外柜外选东西。
姐妹三人都选了一些东西。
选完之后,姐妹三人继续在街上闲逛着。
“那边是点心铺子,他家的点心好吃,特别是桂花糕和茯苓糕,每天做出来都不够卖的。
祖母爱吃他家的糕点,每天管家都是早早的就派了小厮来排队。”
“那边是陶记的肉食铺子。
他家的卤味做得好,烧鸡也好吃,父亲爱吃他家的烧鸡,平时小厮也是来他家买。”
“那边是胭脂铺子的脂粉卖的最好。
差点忘了说了,那是从扬州过来的一个人开的。
她做脂粉的手艺是一绝,家里祖上三代都是做这个营生的,到了她这一辈就她一个女儿。
后来在夫家过的不好之后,她就和夫家和离了,自己跑到京城来开了这么一间胭脂铺子。
往来于京城各个勋贵家,是京城有名的女东家呢!”叶秀书给叶宁书细细介绍。
叶宁书一愣。
“她一个人跑来京城开铺子?”
“是啊!这没什么啊!要不然她还要留在扬州吗?
哎,你看到没有,就是那个给客人介绍胭脂的那个女子。”叶秀书示意叶宁书看向胭脂铺子里面。
叶宁书侧首一看,一个看起来三十多岁的女子正笑着给两个进铺子买胭脂的介绍着手上的胭脂。
她落落大方,一脸真诚的笑……
“京城的女掌柜,女东家不少。
开始的时候大家也许还有点意外或者说会议论上两句。
现在大家都看习惯了,很多时候,女掌柜,女东家的生意做的比一些男人还好……
二姐姐,你在看什么?”叶秀书顺着叶宁书的目光看了过去。
只见在前面不远处靠街的一处角落里,一个年轻的头上包着帕子的女子正在用心包着馄饨。
她没有固定的铺子,只有一个馄饨摊子,旁边摆着两张小方桌和八个小木凳。
一个大的油伞撑在那里。
女子的身后是一辆老旧的板车,应该是拉这些桌椅板凳用的。
女子在那安静的包着馄饨,她身侧还有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妈妈在烧着火。
另外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安静的坐在板车那边看书。
只要一有客人来了,这俩孩子立刻就跑过去招呼了。
“大叔吃什么馄饨,有猪肉馅的,还有素的茴香馅的。”
然后俩孩子就给客人拿凳子。
那个女子包馄饨,下馄饨,老太太在那帮着烧火,等馄饨好了之后就把馄饨给客人端过去。
客人吃完了她就把碗筷收了洗了……
一家人配合的很好。
见叶宁书看着那一家子,叶秀书小声解释了一下。
“那是婆媳俩,那个老妈妈的儿子在两年前掉河里淹死了。
留下了妻子,两个孩子和一个亲娘。
他的妻子就带着婆婆还有两个孩子一起生活。
虽然说家里有两亩薄田,但她想着手上有点活动银钱就更好了,这才出来卖馄饨的。”
“她婆婆……也是支持的?”叶宁书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