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坤他们驻守喀尔城,平时没有事的时候,还是比较悠闲的。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李承坤带着云昭君去游了喀河,冯妙元为了给他俩单独相处的机会,就在营帐练兵。
李承坤和云昭君来到喀河水域,他们悠然漫步于沙漠中的喀河水域之畔。脚下,细腻的黄沙绵软温热,与喀河那清澈而又略带凉意的河水相映成趣。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在水面上跳跃着、闪烁着,似无数细碎的金子在欢快舞动。
李承坤微微眯起眼,感受着这独特的氛围,心中却似有小鹿乱撞。他偷偷瞥向云昭君,见她目光温柔地望着远方,欲言又止了数次后,终于鼓起勇气轻声说:“昭君,与你在此处共赏这景色,我竟觉得胜过世间无数繁华。”云昭君心中一动,脸颊泛起一抹红晕,她垂首轻声回应:“承坤哥,有你在旁,这荒芜之地亦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两人的目光交汇,似有电流穿过全身。李承坤心跳加速,他紧了紧拳头,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其实,从初见你时,你的一颦一笑便刻在了我心底,只是我一直不敢言说。”云昭君抬起头,眼中满是深情与感动:“我又何尝不是,你的身影总是在我心间徘徊,让我在这漫漫时光里有了别样的期待”。
言罢,李承坤率先踏入喀河,溅起晶莹的水花,他转身向云昭君伸出手,笑着说:“来,与我一同感受这河水的清凉。”云昭君微微犹豫,便将手放入李承坤掌心,踏入水中。河水轻轻荡漾,李承坤轻轻捧起一捧水,洒向云昭君,笑道:“看你能否躲过这水的轻抚。”云昭君娇嗔一声:“你莫要使坏。”却也不甘示弱地回敬了一捧水。在嬉戏中,李承坤突然停住,认真地说:“愿此后岁月,都能与你如此相伴。”云昭君眼中含泪,点头道:“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两人玩闹着出了水,正说着悄悄话,忽然看见沙棘草下有一只沙蜥蜴。李承坤眼睛一亮,兴奋地说:“昭君,快看那只沙蜥蜴,灵动得很,我们去追它玩玩。”说罢,便轻手轻脚地靠近。云昭君被他的热情感染,也跟着一同前去。沙蜥蜴似乎察觉到了危险,迅速逃窜。李承坤加快脚步,嘴里还念叨着:“小蜥蜴,别跑那么快。”云昭君在后面笑得直不起腰:“坤哥,你这般模样,好似个孩子。”李承坤回头扮了个鬼脸:“在你面前,我愿永远做个孩子,只要有你相伴,这简单的追逐也满是乐趣。”
追逐过后,他们并肩而立,望着远处的驼队驮着丝绸进入喀尔城。李承坤感慨道:“这骆队一行,满载的不仅是丝绸,更是希望与繁华,目睹此景,心中喜悦难抑。”云昭君微微点头:“是啊,这一路的风沙都化作了背后的故事,见证着往来的生机与活力。”李承坤轻轻握住云昭君的手:“愿你我也能如这骆队,在未来的旅途上,坚定地相伴同行,共赴诸多盛景。”云昭君回握,眼神坚定而温柔:“定当如此,携手共赏世间万千。”
李承坤忽又想起什么,转头问道:“你们汉川国闻名遐迩的汉云锦是怎么造出来的?”云昭君浅笑道:“这可是门精细的工艺。需先精心养蚕,待蚕吐丝作茧后,将蚕丝精心缫取,再经能工巧匠之手,在织机上穿梭往复,配以巧妙的染色技法,方能成就那华美的汉云锦。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一丝一缕皆有乾坤。”李承坤听得入神,赞叹道:“如此繁复,难怪汉川云锦能名动四方。”
李承坤问道:“你们汉川国啥样啊,好玩吗?”。云昭君回道:“我的家乡啊,我想想”。然后她又说道:“在我们家乡,北面是岷山,傲然屹立,高达四千米,山顶积雪终年不化,阳光倾洒时,圣洁光芒耀眼夺目,尽显雄伟气魄。
东岷江奔腾于汉川大地,江水汹涌,如灵动长龙,它自岷山起源,一路呼啸而过,为沿途带来盎然生机。
夏日里,油菜花田宛如一片金色海洋,铺满整个大川,灿烂的花海在村落间肆意穿插。微风拂过,花浪翻滚,浓郁的花香飘散在空中,引得彩蝶翩跹、蜜蜂忙碌。那一块块金黄与村落的质朴相互交织,构成一幅绚丽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当夕阳西下,农舍的烟囱中便会升起袅袅炊烟,直直地冲向天空,而后又缓缓散开,似轻纱般缭绕在村落上空。田间归来的农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与家常琐事。不远处的山坡上,牧童骑着牛儿,手中的笛子吹奏出悠扬的曲调,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与潺潺的岷江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
我们的国城汉阳城,依山傍河而卧,城墙巍峨,城门楼壮丽,城内街巷熙攘,宫殿辉煌,尽显王者风范与庄重威严。
远处岷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若神秘仙境,与近前的油菜花田、村落、袅袅炊烟、悠扬笛音、岷江、汉阳城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到极致、独一无二的汉川画卷,处处彰显着农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景象”。李承坤听完,听起来真美,要看太阳西斜,他们就回去了。
金有妙继续在觉明院听法。 他问般伽弥陀道:“启请上师,即说生命的真相是菩提性然,本没有生死,是我们的知见妄认了生死,故有恐惧和悲伤。菩提妙心见精明性,见种种障而六道现种种形,是名六道见生。即说如此无量识障,是众生无始劫来感业又造,如烽火轮,无有休息。又说识性虚妄,当下分别妄成,说有实无。我如何深刻理解如此业障识种,让我彻底无惑?”。
般伽弥陀答道:“觉见之性,本无差别对错,它只是一种如是如实的功性,即菩提真性,亦即众生性然。是我佛性菩提的这种明白的功性,让我们因明白而立是与非,对立分别就成,久劫妄固,这种分别的判断即成神识,沉降飞举,六道别居,故说感业见生,所以,此对立分别才是见生的根本。若有人当下不再对立分别,即见不是明白本身,还能是什么呢?这就如同一个人看镜子,不去分别镜子里面的东西,即见不是镜子又能是什么呢?故说,识种在无明中成就,当下妄成,说有实无。此皆是众生迷中不明白真相故”。
金有妙继续问道:“如此这般,我不对立分别了,就见道或者见性了吗?不再受识种业障拉扯了吗?”。般伽弥陀答道:“是的,理上明白起来并不是很难,但是要做到不对立分别,不立是非知见,宿习艰难,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当依渐次,逐渐入第一义谛而不动,即是见性,或者见道”。
金有妙问道问:“依何渐次?”。般伽弥陀答道:“首先,菩提妙性,在当下一见中自在,非必乱想外求,即见即明,即明即了。把注意力复归当下,为如来清净第一步骤。其次,看色观见,走路观觉,选一根或两根而观定,长期练习,虚妄乱想也就会逐渐淡漠,乱想即停,心识即灭,明灵现前。故观定为如来清净第二步骤。又次,专注和定力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学经明理了,这个时候思路清晰细腻,也不会有到处想给人讲经的我慢欲望了。故学经明达如来实相,为如来清净第三步骤”。
般伽弥陀继续说道:“上述三步不能顾此失彼,明理又能坚固前两步,如次日日用功,微细的念头就会被察觉,贪嗔痴等如流水一样流出又不知所踪,这个时候可以自己做自己主人了,就可以发菩提愿心,行菩萨道路,于众生而如是观照,或嗔或怨,或贪或痴,解行并重,唯照自心。故发菩提愿心,行菩萨道路为如来清净第四增进步骤。最后,一直持第四步到见一切众生不嗔不怒,不贪不求,如来妙性圆明,明定不摇,随缘法义,如是流淌,没有施舍之身心,亦无受施之众生,无是非二相,亦无即离二相,我如本恒一。故行菩萨愿行,信行如一,自觉觉他,为如来清净第五增进步骤”。
金妙继续问道:“五步已毕,可得佛果?。般伽弥陀答道:“若说得佛果,它从未有失,何言得者?此五步,能了你无有恐惧和挂碍,即名业尘事销。知幻即离,为业尘理销,若有人理至顿见,尘劳顿销,何须借此五步”。金有妙听完,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