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这荣禄,其性格之耿直,犹如顽石一般,毫无变通之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木讷之人,却也有着几分圆滑和机智。
话说某一日,荣禄不知为何,竟如那莽撞的野牛一般,直愣愣地闯进了慈禧太后的宫殿之中。待他站定,也不寒暄,开门见山便说道:“老佛爷,依微臣之见,立储一事,总比废立要好听许多,且于面子上也更为过得去啊!”
慈禧太后闻听此言,不由得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忖:“这荣禄今日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成?竟敢如此口无遮拦,直言不讳!”可见平时对慈禧言听计从的荣禄此时也觉得慈禧老佛爷的这招是着实不妥。
荣禄看到慈禧太后并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心中不禁暗自窃喜。他定了定神,继续说道:“太后,您可还记得当年立光绪皇帝的时候啊?那时候,朝廷内外简直是炸开了锅,各种议论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担心会再次出现前朝嘉靖帝时期的‘大礼议’之争。为了平息众人的愤怒和不满,我们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呢。”
荣禄稍稍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慈禧太后的反应,见她仍然面无表情,便接着说:“所以啊,我们就在旨意上特意加了那么一句话,说是如果光绪皇帝能够生下皇子,就将这个皇子过继给同治皇帝。这样一来,既可以堵住那些人的嘴,又能保证同治皇帝的香火得以延续。”
说到这里,荣禄稍稍提高了声音:“可如今,光绪皇帝已经在位多年,却始终未能有子嗣。这可如何是好呢?总不能让同治皇帝这一脉就这么断了吧?所以啊,咱们必须得另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不仅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也是为了遵循祖宗的规矩啊。而且,这样做也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的事情,谁也说不出个不字来。”
慈禧太后听到这番话后,心中不禁开始暗自思量起来。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啊!回想起当年挑选光绪帝继位的时候,他的生父醇亲王仍然健在。当时朝廷里的那些清流官员们就像被炸开了锅一样,纷纷表示担忧,生怕会再次引发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
那时候的慈禧太后,正值年轻力壮、精力充沛之际,而且还有同治帝作为前车之鉴。相比之下,光绪帝不过是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教导起来自然容易得多。再加上光绪帝和他的生父醇亲王都生性胆小怕事,就如同温顺的小绵羊一般,毫无反抗之力。
有了这样的优势,慈禧太后自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他们掌控在手中,让他们对自己言听计从,从而实现自己独霸朝堂的野心。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荣禄的这个主意,可谓是巧妙至极啊!这不仅能够巧妙地解释立溥儁为“大阿哥”乃是迫不得已之举,同时也成功地洗刷了他贪恋权位的嫌疑。如此一来,荣禄在众人眼中,反倒显得格外高尚,其行为也变得堂而皇之起来。
慈禧太后听闻此事后,心中不禁暗自欢喜。她暗自思忖道:“这荣禄啊,有时候还真是挺有能耐的呢!”想到此处,慈禧太后的嘴角不由得泛起了一丝微笑。
然而,慈禧太后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她深知要想培育出一个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皇帝绝非易事,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至少得耗费五六年的心血,还得像雕琢一件稀世珍宝一样去精心调教才行。
想当年,同治帝年仅六岁便登上皇位,而光绪帝更是在四岁时就被接入宫中。那时候的他们都还只是天真无邪的孩童,正处于最容易教导的阶段。而且那时的慈禧太后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身体强壮,面对这两个年幼且胆小怕事的孩子,就如同面对两只温顺的小绵羊一般,自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他们管教得服服帖帖。
然而,如今的溥儁已然十四五岁,早已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而是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和盘算。这个年纪的他,正处于懵懂叛逆的时期,对于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回想当年,溥儁还是个年幼的孩子时,或许还能听从大人的悉心调教,但如今,要想驾驭他恐怕并非易事。毕竟,他已经渐渐长大,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容易被左右。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小子在初次面见慈禧太后时,竟然摆出了一副颐指气使的模样,仿佛全然不将太后放在眼里。这样的态度,着实让人看了心生反感。
慈禧太后见状,心中自然不悦,冷哼一声道:“哼,这小子,莫要以为被立为‘大阿哥’就有什么了不起的了,且看我日后如何收拾你!”言语之间,透露出对溥儁的不满和恼怒。
慈禧太后心里头那个愁啊,仿佛有一团乱麻缠绕在心头,让她无法释怀。她不禁深深地叹息一声,心中暗自思忖:“我这到底是造了什么孽啊?为何遇到的皇帝都如此难以搞定呢?”
回想起往昔,同治帝虽然性情温顺,对她也颇为孝顺,但却也是个短命的鬼,年纪轻轻便早早离世。这对慈禧太后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光绪帝呢,虽然性格较为胆小怕事,对她言听计从,但在内心深处却总有那么一股子倔劲儿。他常常会在一些事情上与慈禧太后产生分歧,时不时地就给自己添堵,让慈禧太后感到十分无奈。
如今,这溥儁看起来更是个不省心的主儿。慈禧太后不禁忧心忡忡,担心他将来也会像前两位皇帝一样,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困扰。
然而,慈禧太后转念一想,突然觉得荣禄的这个主意确实有其精妙之处。她心想,既然不能立刻让他登上皇位,那么先给他一个“大阿哥”的封号,将他召入宫中,慢慢消磨他的锐气和野性,岂不是更好?
相比起一进宫就被封为皇帝,这个“大阿哥”的头衔显然更容易被掌控和调教。就如同训练一只小狗一般,先给它套上一条链子,让它明白谁才是主人,然后再逐步引导它成长。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他过早地膨胀,还能让他在宫中接受严格的教育和培养,成为一个符合慈禧太后期望的未来皇帝。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和评估他的表现。如果发现他确实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那么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废掉光绪皇帝,立他为帝也为时不晚。
就这么着,慈禧太后一拍大腿,决定按荣禄说的办。心想:“哼,就先封你个‘大阿哥’,等我以后慢慢收拾你!”几日之后,溥儁就被明喻进宫,当上了“大阿哥”。而慈禧太后呢,也只提立皇储的事儿,绝口不提废立的事儿。
时间一长啊,慈禧太后亲眼瞧着溥儁和他爹载漪那做派,心里头那个庆幸啊。觉得当初决定立嗣不废立,那简直是英明神武!这溥儁虽然叛逆,但总比光绪那个倔骨头好对付多了。更别提废立的事儿了,提都不愿提。
再说那载漪,心急得跟猫抓似的。一听说慈禧对溥儁青睐有加,就按捺不住了。心想:“溥儁还小,慈禧又老了,我正值壮年,这大清的天下,迟早得是我的!等慈禧老佛爷一蹬腿,嘿嘿,我就是大清的天字一号人物,那时候,我想咋折腾就咋折腾!”
载漪为了能让溥儁顺利登上皇位,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他不仅时常进宫探望溥儁,还暗中结交朝臣,拉拢势力。他心想:“只要我能把这些朝臣都拉拢过来,到时候废立之事,还不是水到渠成?”
可慈禧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她早就看出了载漪的心思。但她并没有点破,而是暗中观察,看看这载漪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不几日,宫里头传来了确切消息,说是溥儁已经正式被立为“大阿哥”,马上就要进宫了。载漪一听这消息,心里头那个失落啊,就像刚买了彩票发现没中奖一样。他心想:“这慈禧老佛爷,怎么就这么难对付呢?看来,我还得再加把劲儿才行!”
李莲英见载漪失魂落魄的样子,赶紧上前安慰道:“载漪大人,您也别太失望了。慈禧老佛爷也有她的苦衷,她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局着想。您想想看,要是现在废了光绪帝,立溥儁为帝,那朝野上下还不得炸开锅啊?到时候,局面可就不好收拾了。”
载漪一听这话,心里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心想:“这李莲英,就会说些漂亮话。他哪知道我心中的苦啊?我为了能让溥儁登上皇位,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如今却功亏一篑,我怎么能不失望呢?”
不过,载漪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他深知,此时与慈禧太后硬碰硬,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于是,他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对李莲英说道:“李公公说得是,是我太心急了。慈禧老佛爷这么做,自然有她的道理。我会继续支持她的决定,为大局着想的。”
李莲英一听这话,心里头也暗自得意。他心想:“这载漪,虽然心急了些,但还算是个明白人。只要他能继续支持慈禧老佛爷,那大局就稳住了。”
然而,载漪虽然表面上服从了慈禧太后的决定,但心里头却始终记恨着那些洋人。他觉得,是这些洋人挡了自己的财路和飞黄腾达的机会。要是没有这些洋人捣乱,自己早就能够如愿以偿了。
这不,当“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闹起来的时候,载漪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冲在最前面。他心想:“哼,这些洋人,竟然敢在大清的地盘上撒野!我得好好教训教训他们!”
于是,载漪暗中支持义和团,为他们提供武器和粮食。他还时常亲自上阵,与义和团一起攻打洋人的教堂和使馆。他心想:“只要我能借义和团的势,逼一逼慈禧老佛爷,让她赶紧把光绪那小子给废了,那溥儁登上皇位就指日可待了!”
废立皇帝的事儿,慈禧太后虽然一拖再拖,但载漪可等不及了。他心想:“我再也不能这么等下去了!我得找个机会,逼一逼慈禧老佛爷!”
就这么着,几个月的功夫,义和团运动就像野火燎原一样,烧遍了整个京畿要地。洋人们吓得纷纷躲进了使馆区,不敢轻易出门。而朝野上下呢,也对义和团的运动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有的反对。
载漪见时机成熟,便暗中勾结一些朝臣,上奏慈禧太后,请求她下旨废掉光绪帝,立溥儁为帝。他心想:“哼,这回慈禧老佛爷总得听我的了吧!只要她能下旨废立,那溥儁登上皇位就板上钉钉了!”
可慈禧太后呢,却迟迟没有表态。她深知,废立之事非同小可,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朝野动荡。她心想:“哼,这载漪,真是越来越心急了。他以为借义和团的势就能逼我废立吗?没门儿!”
不过,慈禧太后也深知,义和团的运动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再这么下去,恐怕会惹出更大的乱子来。于是,她决定先稳住载漪和义和团,再慢慢想办法解决这事儿。
其实这时候的大清已经是亡国之势显现出来了,从同治皇帝无后,到光绪皇帝无后,就能看得出来,为什么,没有继承人啊,回想东汉末年,也是小皇帝轮番上场,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对这个江山负责和能力强的人,这个时候的大清跟东汉末年何其的相像,东汉末年是宦官篡权,现在是一个女人在台上说的算,况且现在不光是洋人,连义和团也是燎原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