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交友方面可谓是颇有心得,其对于择友和与友人相处之道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见解。他曾言:“交朋友需做到‘推诚守正,委曲含宏’。”所谓推诚守正,即与人交往时必须真心实意、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诚意,同时坚守正道,保持内心的正直和无私;而委曲含宏则意味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之心,对待朋友应宽容大度,切不可因些许琐事便心生猜忌、疑神疑鬼。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强调道:“凡事万不可妄图占据他人半分便宜,更绝不能轻易接受他人钱财。”此理与我们现今所常言的“吃亏是福”如出一辙。意思便是在人际交往中不必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有时看似吃了亏,但从长远来看,或许会因此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益处。
此外,曾国藩大力倡导集思广益之法。他认为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故而应当虚心倾听旁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勿闭目塞听,犹如双耳被塞上了驴子的毛发一般,对他人之言充耳不闻。唯有广泛听取各方声音,并加以思考和分析,方能博采众长,做出更为明智准确的决策。
谈到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可谓是有着自己独特且深刻的见解。就拿他所说的话来讲吧,他曾言道:“如今身处这般混乱动荡之世局,越是贫穷反而越是一件好事呢。”诸位不妨细听此言,难道不觉得与我们现今常言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吗?要知道,此时的曾国藩已然身居高位、权重一时,但他却仍然能发出如此言论。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表示:“钱财稀少、产业单薄方才称得上绝妙之事。”听闻此语,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心想这曾国藩莫不是惧怕财富过多而如烫手山芋一般难以掌控吧?然而细细思量一番,又何尝不能从中窥探出他对于名利浮华的一种超脱态度以及对质朴生活的坚守追求呢。
此外,曾国藩还有一句至理名言——“当官者,具备耐烦之心乃是首要之义。”这里所谓的耐烦,不正如同我们当下所讲的拥有良好的心态么?在官场这个充满权谋争斗和利益纠葛的复杂环境之中,若没有一颗耐烦的心,恐怕很难应对种种繁杂事务以及各方压力,更难以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与操守德行。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为官之道的领悟实非寻常人所能及也。
曾国藩还告诫大家:“德行满了就会损耗,福气骄傲了就会减少。”这话说得,跟咱们老祖宗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如出一辙。他还说,为人啊,得在“淡”字上下功夫。富贵功名、家庭顺逆、子孙兴旺,这些都是天定的,就连学问德行能不能成,也大半看天意。这曾国藩,是不是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戏,全靠天意来安排?最后,他还说:“功劳不必自己出,名声不必自己成。”这境界,高!功成身退,还越急越好。这曾国藩,是不是怕功劳大了,名声响了,自己就得飘上天去?
曾国藩31岁那年,终于中了进士,一脚踏进了翰林院的大门,那可是文人墨客的圣地啊!一八四零年,他还混了个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后来又成了詹事府的词臣,虽然手里没啥实权,但好处就是能天天捧着书读,这日子美滋滋。
你说这翰林院啊,就像是个“储才养望”的温室,里面的花儿草儿,只要长得好,升迁的机会比比皆是,比那些六都司官儿和地方县府太爷可多了去了。
曾国藩这家伙,40岁的时候,就像是坐上了火箭,从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嗖的一下,连升四级,变成了正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速度,比高铁还快!
两年之后,他又正式出任了礼部右侍郎,十年时间,从一个翰林院的庶吉士,一路飙升到侍郎,这简直就是人生开挂啊!
点燃这支“火箭”的,就是当时权重一时的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啥呢?因为曾国藩中进士那年,穆彰阿正好是正考官,按照老规矩,他俩就是门生和座师的关系。有了穆彰阿这座大靠山,曾国藩那可是飞黄腾达,一路畅通无阻啊!
现如今啊,大清这艘大船可是摇摇欲坠,咸丰皇帝呢,一直怕汉人夺权,跟防贼似的。但现在没办法了,手底下没人能用了,只好把曾国藩这老将给请出来了,让他帮忙办团练。
这团练啊,可不是啥正规军,就是民间武装,一般是乡绅出钱,乡绅管着。有时候官府也会发点饷银,征调他们帮忙。说白了,就是朝廷雇的“临时工”。
自从嘉庆朝镇压苗民起义后,办团练就成了清政府的拿手好戏,跟保甲制度配套使用,保一方平安,平息小股反叛,给官军打打下手。
曾国藩为啥办团练呢?因为他老爹去世了,他得回家丁忧。这侍郎的位子还没坐热乎呢,就得去办团练了。
他到了长沙一看,哎呀妈呀,这团练就是过家家呢,别说太平军了,就连天地会那些小喽啰都对付不了。
曾国藩挠挠头,心想:这咋办呢?得想个法子提高团练的战斗力啊。于是呢,他就琢磨着,要整就整个像正规军一样的武装。
他以团练为名,实际上是大张旗鼓地办新军。这新军一出马,湖南境内的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曾国藩呢,也慢慢练出了一支跟大清各地武装都不一样的军队,那就是湘军!这湘军啊,简直就是曾国藩的“私人定制版”正规军!
到了咸丰三年的12月,曾国藩带着他的湘军,那可是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湖北,跟太平军来了一场“亲密接触”。湘军将士们,这可是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家乡闯荡江湖啊!
太平军一看湘军这架势,心里头那个慌啊,结果是节节败退,湘军呢,就像个稳重的老司机,把局面控制得稳稳的,给咸丰皇帝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曾国藩和湘军的崛起,对咸丰皇帝来说,那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啊!咸丰皇帝抓着这根稻草,那是奋力一爬,终于从泥潭里站了起来。
站起来之后的咸丰皇帝,那是恍然大悟,心想:我得整顿内政,培养人才啊!不能光靠这根稻草过日子,得有自己的班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