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书房内灯火通明。赵星河端坐在书桌前,专注地批阅着奏折。自从势力初步成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改革大业中,誓要肃清官场,造福百姓。
正当他全神贯注之际,门外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
\"进来。\"赵星河头也不抬地应道。
门开了,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年轻书生走了进来。他身材瘦削,眼神中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质。
\"这位公子,请问您有何贵干?\"赵星河的亲信李四上前问道。
书生没有回答,只是径直走到赵星河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在下萧书生,久闻杨大人大名,特来投奔。\"
赵星河抬起头,打量着眼前的书生。他虽然衣衫破旧,但言行举止间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显然是个读书人。
\"萧书生?\"赵星河皱了皱眉,\"我似乎并未听说过你的名字。你为何要投奔于我?\"
萧书生苦笑了一下,说道:\"在下原是江南一带的书生,因不满当地官员的腐败,曾写诗讽刺,结果遭到追杀。幸得友人相助,才逃到京城。听闻赵大人立志改革,肃清官场,特来投奔,希望能为百姓尽一份力。\"
赵星河听罢,心中不禁对这个落魄书生多了几分好感。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正是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萧书生,你的勇气和正义感我很欣赏。但你可知道,加入我的阵营,意味着要与那些权贵们为敌,风险极大。你可曾想过?\"赵星河问道。
萧书生坚定地点了点头:\"在下早已想清楚了。为百姓而战,虽死犹荣。更何况,有赵大人这样的明主在,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
赵星河微微一笑,站起身来,郑重地向萧书生伸出了手:\"好,欢迎你的加入。从今往后,我们就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了。\"
萧书生激动地握住了杨凌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一个可以信赖的领路人。
从那以后,萧书生便成为了赵星河的得力助手。他学识渊博,文笔犀利,为赵星河的改革大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支持。
有一次,赵星河想要推行一项新的税法,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然而,这项税法却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他们散布谣言,试图混淆视听。
萧书生得知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新税法的好处和必要性,并一一驳斥了那些谣言。文章一经发表,便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新税法的推行扫清了障碍。
还有一次,赵星河想要兴办一所学校,以普及教育。然而,学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朝廷的拨款又十分有限。
萧书生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筹集资金的好办法。他提议举办一场诗会,邀请京城的文人墨客前来参加,以诗会友,并设置丰厚的奖品。
诗会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参与。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学校如期建成,为无数贫寒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赵星河看着萧书生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萧书生的加入,为自己的势力增添了一分智慧与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星河的势力越来越壮大,他的改革大业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萧书生,始终默默地站在他身后,为他排忧解难,为他摇旗呐喊。
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成了生死与共的战友。他们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而那个曾经落魄的书生,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百姓谋得了福祉,为国家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