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九月,初二。
朝会。
司殿太监高喊: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按照朝会礼法,是御史大夫先开口。
御史大夫温彦博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有人要参。
接着就是三省的丞相们。
尚书省因为只有一位仆射,按理说他该代理左右仆射全部的职权。
但李世民就是不让他管左仆射的事情,而是把职权都给了左丞房玄龄。
但朝会的时候,房玄龄还是得尊重右仆射萧瑀。
如果有事,也会先在皇城外等候的时候,先告诉萧瑀,让萧瑀起头,然后皇上再点名房玄龄。
但今天没事,所以萧瑀摇了摇头。
接着就是门下省的两位左右侍中,他们也没事。
因为门下省的主要工作,是审核诏书的部门,属于是中书省拟昭,才轮到他们,他们当然没事可说。
接着就是中书省的右中书令高士廉,左中书令曾经是长孙无忌,但是被政治斗争牺牲了。
所以现在是高士廉管着中书省,皇城外,中书舍人李百药跟他说了,今天有事。
所以高士廉站出来说:
“起奏陛下,中书省有本启奏。”
李世民看了看在高士廉身后的李百药,说了一声:
“准!”
接着,李百药就往前一站。
按理说,中书省的官职排序是:中书令、中书侍郎、才到中书舍人。
所以李百药前面,该站着中书侍郎才对,但是长孙无忌走了后,他的职权被高士廉代替,事务却落到了中书侍郎的头上。
一早上就去接夜班了,没来上朝会,所以李百药才往前一步就能站出队列。
“起奏陛下,自入夏以来,关中北面夏雨连绵,黄河水位上涨。然,关中南面一滴雨都不下,臣请陛下遣返宫女。
伏望圣慈,再加处分,则盛明之德,可动天心,感悦之情,必致和气。”
李承乾站在最前面,听到李百药的话,都情不自禁转头看过去。
但李承乾发现,在他认为很荒谬的言论,其余朝臣一点反应都没有,连舅爷高士廉的脸上都平静如水。
这是因为,发生了干旱这样的天灾就遣散宫女,就和发生了蝗灾,皇帝就要出罪己诏一样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惯例!
在汉桓帝时期,发生了旱灾,荀爽就对汉桓帝说:
“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百姓穷困于外,单汉居多,阳气鼎盛,影响天象,才无雨可下,阴阳隔塞于内,故感动和气,灾异屡臻。”
简单来说,就是荀爽觉得汉桓帝后宫美女太多,导致民间阳盛阴衰,阴阳失衡,这才不下雨。
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说:
“今中宫万数,不备嫔嫱,外多鳏夫,女吟于中。风雨逆度,正由此起。”
也是说,皇帝的美女太多了,搞得我江南水乡,都出现了不下雨的情况。
《西游记》里的李世民去阴间走了一趟,表示自己回到阳间一定多做善事。
一从地府回来,就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放了三千宫女,因为他当时觉得,就是皇宫宫女多,自己是皇宫唯一的正常男人,所以阴盛阳衰,阴气重才害的自己去了阴间。
第二件事就是找和尚做水路大会。
所以李百药和朝中的大臣都觉得这是一件理所应当然的事情,而且还是大好事!
朝臣当中,不少人还在心里懊悔,自己怎么没想到这样的办法!
因为这些宫女被放出皇宫,民间就多了几千对夫妻,这些夫妻的父母、兄弟、子女全都会称赞那个提议放了宫女的大臣。
在文官当中,这又是一项美名。
但有些门清的大臣,却在心里嘀咕,李百药这是看长孙无忌走了,想自己献策上位吧?
那些门清的大臣们心里虽在嘀咕李百药此举的真实意图,但也都不动声色地站在原地,静静观察着事态的发展。
朝堂之上,一时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李世民的回应。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众人。
心想李百药真会挑时候,这是逼着自己去得罪父皇啊!
他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快速权衡利弊。
若直接驳回李百药的提议,不仅可能引发部分朝臣对自己不重视灾异、不遵循古例的质疑,可是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好。
“李卿所言......”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又停顿了一下,在腹稿接下来怎么说。
“关乎天灾应对与宫女安置,兹事体大。朕需权衡各方,慎重考虑。”
不管别人怎么想,他自己知道,自己就是拐着弯的对付太上皇。
而且早就知道陛下不想去得罪太上皇,那就肯定在今天之前就想好了怎么应对。
“陛下,宫女们大多身世可怜,只是因为父辈的罪行,这才被牵连进宫。
如今天下阴阳失调,陛下何不顺应天意,放了这些宫女。
一来、百姓都感恩陛下的仁德。
二来、天地也会记住陛下的功德。
三来、自贞观二年开年,臣就听说了,皇后为了宫中开支,放了大批宫女,陛下如今再放了这些宫女,也是减轻陛下宫中的负担。”
李百药这番话一出口,朝堂上顿时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一些原本还觉得李百药是想上位的大臣,听了这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禁微微点头,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李世民的眉头微微皱起,心里不禁夸起了李百药,不愧是才华横溢之人,一番话丝毫没有给自留下回转的余地。
很多朝臣这会儿也站出来,夸李百药的办法好。
这时,一位年迈的礼部侍郎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拱手说道:
“陛下,李中书舍人此计,实乃利国利民之举啊!
陛下登基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行仁政,如今放宫女归乡,正是陛下仁德的彰显。
这不仅能让百姓感受到陛下的关爱,更能使阴阳调和,缓解旱情。
如此一来,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必将颂陛下之圣德,我大唐的国威也将远扬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