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慈禧:醇亲王,把你的儿子都送出去,跟他们一起反清。
【#压箱底的冷笑话#】
【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最长?”】
【答:“第九天。”】
【原因:“地久天长。”】
……
【问:“餐厅里谁最厉害?”】
【答:“客人。”】
【原因:“因为客人有点东西。”】
……
【问:“什么水果最老实?”】
【答:“芭蕉。”】
【原因:“老实巴交。”】
……
【问:“历史上最爱吃零食的是谁?”】
【答:“袁容庵。”】
【原因:“因为他是临时伯理玺天德。】
伯理玺天德:清末对president的译音,意为掌理玉玺、享有天德的人。
评论区:
〖麻将三缺一叫了小明,但是小明不想去又没有借口,思来想去,就让思来去了。〗
〖你们知道白开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因为你把它烧开后又放凉,它就白开了。〗
〖吸血鬼被热血青年烫了一嘴的泡。〗
〖杀手对着男人的心口狠狠捅了一刀,但是男人没死,因为看到杀手的那一刻,男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夏侯惇看路易十六——一眼望不到头。〗
〖迪迦是东北的,因为我迪迦在东北。〗
〖四个周杰伦等于一个月杰伦。〗
〖人参不能加醋,因为人参和醋不相逢。〗
〖压箱底的冷笑话,因为压在箱底忘记了东北。〗
“这不就是谐音笑话吗?”
“为何称他为冷笑话?”
“或许是因为笑话太过无理,导致冷场了,所以叫冷笑话?”
清朝,光绪十三年。
“原来是他。”
慈禧一时有些彷徨,却又有些释然。
原以为是团练赢了,没曾想是新军赢了。
“亲爸爸,那把他……”
十六岁的光绪帝,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杀了他,就没人了吗?”
“你真以为是他造反成功吗?”
“你再仔细看这称呼,有临时二字,想来是姓孙的占了南边,打不到这北边来。”
“姓袁的控制北边,来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和他们交涉。”
“保了清室和平退位,又占了正统名分。”
“名他得了,利与权他也得了。”
光绪帝不解:“那为何我大清亡国之后乃至后人新国建立,中间数十年,皆与他无关?”
慈禧嗤笑一声,不知是在笑光绪天真,还是笑那大头无智。
“还能为何?”
“他想当皇帝呗,或许没当几年就被民众撵下台去,后面的事自然就与他无关。”
“啊? ? ?”
光绪是真的惊呆了,对后世了解越多,自然知晓那民主共和之思想,多么深入人心。
大头若是不当皇帝,就凭逼大清退位的功劳,姓孙的再恶心他、讨厌他,也得在史书上将他写成数一数二的功臣。
“怎能如此无智?”
“你不也想着从我手里夺权吗?”
光绪连忙跪地叩首请罪,惶恐不安道:“亲爸爸,儿臣年幼无知,可他……如今在朝鲜历练,到大清退位之时,他少说也有四十岁,怎么能……”
慈禧命小李子将光绪帝扶起:“你就这么怕我?”
“你若是拿把刀架我脖颈之上,我倒还高看你两眼。”
“就你现在这么模样,莫说已经死去的曾子城,就连他的弟子——李渐甫,你都斗不过。”
“起来吧,以我的名义,下道旨意给他,夸一夸他,再给他升个官,让他总理朝鲜事务,许他便宜行事。”
大头如今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而慈禧的意思是把‘交涉通商’四字去掉,再许他便宜行事之权。
换言之,朝鲜的事他说了算,可先斩后奏。
不是藩王,胜似藩王,甚至远超藩王,这藩王可不是大清藩王之意,而是汉朝之时的实权藩王。
慈禧又道:“你再私人给他封信件,夸夸他,再命人带些赏赐给他。”
“亲爸爸,可是这样给他名分,就不怕他入关……”
慈禧忍了又忍,连续几次深呼吸,才压住心底的怒意:“你以为不给他名分,他就不入关吗?”
“说不准他现在正在朝鲜整军备战,就等着民间反清复明之人起事,他好带兵勤王!”
“儒家好啊。”慈禧感叹道。
“好就好在一个师出有名,大义名分。”
“只要他不想做司马懿,你也不学勾践卧薪尝胆,就学那安乐公,乐不思蜀。”
“他就不会杀你,还会好好把你供着。”
“若是你长寿点,活到八十岁,说不准你还能见到后人新国建立的时候。”
光绪正在思考,要不这大权就不要了吧,当个傀儡算了。
天幕没出现之前,还能挣一挣。
天幕出现,搞不好自己就成了亡国之君。
却听慈禧话头一转:“可有喜欢女子?”
“一切由亲爸爸做主。”
“呵……”慈禧冷笑一声,转而有些无奈的说道:“罢了。”
“皇后之位,还是得八旗女子。”
“再娶几个汉人嫔妃。”
“多生些孩子,太子就留在身边,王爷们长大了全送去洋人的地方。”
光绪问道:“去干嘛?”
慈禧却没有解释,只是让光绪去找醇亲王前来。
“顺便让他把你的几个兄弟都带来。”
“全送去洋人的地方,去学那民主共和。”
“还可以去投奔那姓孙的,一起反清。”
光绪正要开口询问,却见慈禧怒目而视,连忙请罪一声,就前去请自己的生父。
让自己的兄弟去反清……局势已经糜烂至此了吗?
难道姓袁的可以练新军,我一个大清正统皇帝,统治华夏两百多年,还找不到几个忠心之人,编练新军,重振大清?
光绪想到北京城内的八旗子弟,长叹一口气,还真找不到。
八旗子弟享福、摆牌场,那是一等一的高手。
让他们行军打仗……能朝天放三枪,都算对得起朕了。
若是启用汉人练新军,八旗贵族这关就过不了。
即便过得了,那当初又何苦压制湘军、淮军、楚军……
还不是怕他们起势,来一句“朕,朕,朕,狗脚朕”吗?
光绪抬头望去,透过紫禁城的屋檐,看见那日落西山的太阳,只有一小圈光晕在天边,像极了此时的大清。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光绪帝看到是日落西山。
大头看到的是明日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倭国要打,但在打之前,要先解决一下内部。
李熙必须要废,扶持幼帝上位。
再和西洋人联络,购买武器,兴建工厂。
没钱?
朝鲜的码头、矿场、铁路、土地,全部都可以抵押借款。
反正不是自己家的,卖着不心疼。
即便后人知道,对自己也无可指责,谁让朝鲜整天嚷嚷着独立。
何况,这建议也不是自己提的。
是金圣初和金洵卿提的。
古有勾践卧薪尝胆,今天抵押点东西,怎么了?
又不是卖。
将来强大了,打回来就是了。
和西洋人沟通的事交给了大头。
而废帝之事就由金圣初、金洵卿负责。
不扶持幼帝上位,还怎么抵押?
说破大天,大头的朝鲜太上皇,人家是不认的。
至于两位姓金的为何如此积极?
大头只要成功了,虽然不会定都朝鲜,或许是北京,或许是南京。
但是,那时的朝鲜,就好比西汉之洛阳,东汉之长安。
到时候,我们才是华夏正统。
毕竟中原还是留的辫子头。
而我们呢?
两年前,我们都还是用的崇祯皇帝的年号。
若非两年前,清廷与倭人的甲午海战大败,我们会独立吗?
从箕子朝鲜到汉家四郡,我们一直就是汉文化的学习者。
到了满清入关,中原沦陷,只有我们这一支独苗,一直秉持着汉文化。
我们不是华夏正统,谁是?
想到此处,二人身上充满干劲。
李熙体面,大家都体面。
他不体面,我们就帮他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