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革命军主力在这一天举行了庄重的祭天仪式,杀牛宰羊,以祈求神灵庇佑。
随后,全军整装待发,踏上了征途。
步队各营沿着宽敞的大道前进,而刘锦棠则亲自率领马队各营,选择了一条崎岖的小道。
经过五天的艰苦行军,10月2日,刘锦棠率领的马队与步队同时抵达了曲惠,与董福祥的部队胜利会合。
会合后的翌日,战局再起变化。
余虎恩、黄万鹏担任奇兵,率领三个团的骑兵,衔枚疾进,取道乌什塔拉。
他们沿着博斯腾湖南岸行进,巧妙地穿插到库尔勒的侧背,意图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与此同时,刘锦棠则率领其余主力部队,沿着大道直指开都河。
这种打法,实际上与古牧地之战时的策略如出一辙。
然而,老对手马明在吃过一次亏之后,已经变得更加狡猾。
叛军的侦察兵发现了湘军主力倾巢而出的行动迹象,马明为了阻挡革命军的行军速度,同时也为自己争取逃跑的时间,果断下令掘开了开都河的河坝。
河水汹涌而出,瞬间淹没了道路,给革命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马明的这一举动,虽然暂时延缓了革命军的步伐,但也暴露出了他的恐慌和无奈。
开都河,这条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被描绘为流沙河的神秘河流,现实中同样以其湍急的水流和难以逾越的特性而闻名。
它自北向南蜿蜒流淌,最终在东南方向汇入博斯腾湖。
在洪水期,开都河的水面可以宽数百米,是一条极具障碍性的河流。
马明下令掘开河坝后,开都河的河水泛滥成灾,将喀喇沙尔与库尔勒之间一百数十里的地带变成了一片汪洋。
洪水肆虐,深处足以没过人的头顶,即使是浅水区,水位也达到了马背的高度。
原本的通行大道不复存在,湘军的行军路线被迫中断。
面对这样的困境,湘军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
一方面,他们开始搭建临时桥梁,修复被洪水冲毁的道路,以便能够继续前进。
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堵塞决口,阻止更多的河水涌入已经泛滥的区域。
这些措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极大地减缓了湘军的行军速度。
10月7日,刘锦堂率领着马队沿着小路终于抵达了一线喀喇沙尔。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城池已经被洪水吞噬,官署和民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片汪洋。
城郊十里之外,沿途的民舍都被烧毁,民众也不知去向,显然是在马明的裹胁下逃亡了。
此时,当地只剩下土尔扈特蒙古人在游牧,他们对革命军表示了支持,并帮助刘锦堂的部队渡过了哈尔哈阿满沟。
湘军继续前进,最终抵达了库尔勒,但这里同样是一座空城。
董福祥感叹道:“逆匪坚壁清野,大军无粮可觅,如何追敌?”面对这样的困境,刘锦棠沉思了半晌,他知道兵贵神速,不能让马明再次逃脱。
于是,他果断下令,决定快马加鞭追击叛军。
刘锦棠命令董福祥、黄万鹏、谭拔萃、陶生林四人从各自军中挑选出精锐士兵数百人,合计三千人,每人携带六日的口粮,直奔库车进行截击。
这支精锐部队的任务是迅速追上叛军,阻止他们继续逃窜。
同时,罗长祜和余虎恩则负责督率后队的各营,他们要在行军途中掘地寻粮,筹集足够的粮资,以便后续部队能够迅速跟进。
湘军众将经过一日的疾驰,终于抵达了名为达雅尔的村庄。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中一紧,村堡上升起的狼烟滚滚,火光映照着天空,一片战争的疮痍。
他们迅速询问了当地的难民,得知马明已经离开三天,这个消息让刘锦棠心中大喜,因为他们终于追上了叛军的踪迹。
两昼夜的疾驰,湘军奔袭了三百里,最终追至洋萨尔。
在那里,他们望见了叛军断后的大将余龙。
为了阻止革命军的追击,余龙在村寨内修筑了三座坚固的堡垒,每座堡垒高数丈,宽十多丈,固若金汤。
尽管刘锦棠没有携带攻城的重火炮,但他并未因此感到慌张。
经过冷静的分析,他决定集中所有力量,攻打一点,给叛军以迎头痛击。
刘锦棠挑选出了三百名湘军精锐老兵作为先锋,他指着那座最高、人数最多的堡垒对众人说道:“这个地方我亲自攻打,其余的几个你们随便挑。”
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士兵。
这三百名精锐老兵,都是经过多次战火洗礼的战士,他们跟随刘锦棠,早已习惯了在逆境中寻找胜利的契机。
刘锦棠的亲自指挥,更是让他们士气大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在刘锦棠的带领下,湘军开始了对堡垒的攻击准备。
战斗的号角在夜色中响起,刘锦棠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朝着那座巍峨的高垒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叛军还在考虑如何布防才能有效阻击清军,同时尽量减少己方的损失时,却见对面革命军营中突然杀出一队人马,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直刺敌人的心脏。
为首的青年将军刘锦棠,手提长枪,英姿勃发,他那爽朗的笑容和眉宇间透露出的不凡英气,展现了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勇猛。
他高声呼喊着,激励着身后的士兵,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直扑向敌人的堡垒。
‘‘杀!’’
‘‘冲!’’
叛军还未完全反应过来,刘锦棠率领的这支精锐人马已经如同旋风般迅速接近了高垒之下。
他们的速度之快,动作之猛,让叛军措手不及。
在夜色的掩护下,刘锦棠的队伍仿佛从天而降,给叛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堡垒上的叛军惊慌失措,他们匆忙点燃火把,投掷石块,试图阻止这支勇猛的革命军。
箭矢如同雨点般倾泻而下,但刘锦棠和他的士兵们却如同穿梭在刀尖上的舞者,巧妙地躲避着致命的攻击。
他们用盾牌挡开箭雨,用长枪挑落落石,一步步逼近堡垒。
在接近堡垒的过程中,刘锦棠的一位亲信副将不慎被一支流矢射中,但他咬牙拔出箭矢,鲜血染红了战袍,却依然坚定地跟随在刘锦棠的身后。
这一幕激励了所有士兵,他们发出震天的呐喊,士气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