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接班的事情,高晟依靠在龙椅上,俯视着阶下的文武百官,沉声说道:
“诸卿,大燕立国已二十九载,幸得卿等竭力辅佐,君臣同心,方有大燕一统天下,在此,朕谢过诸卿了!”
说罢,高晟坐在龙椅上,冲着阶下的百官拱手一礼。
见此一幕,每一位大燕臣子都心怀感触,尤其是那些功臣勋贵,这些人伴随着大燕一步步走向强大,回望往昔,只觉得热泪盈眶。
他们全都跪在地上,齐声回道:
“陛下不可啊!”
高晟缓缓站起身,走到高策身边,然后抓着他的手,看着臣子们说道:
“诸位,太子还年轻,初登大宝,朕希望你们能像效忠朕一样,效忠太子!”
“拜托了,拜托了!”
百官拱手回道:
“谨遵皇帝命!”
高晟微微颔首,只觉得自己的意识正在慢慢消散,浑身无力,一下子栽倒在高策的怀中。
见状,众人关切地喊道:
“陛下!”
高策抱着父亲,哭着说道:
“爹!”
钱灵蕴飞快的跑上前来,泪流满面的说道:
“夫君!”
高晟看了看钱灵蕴,又看了看自己的儿子,然后伸出双手分别握住二人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的说道:
“我走之后,你们要好好的生活!”
说到这里,他看向钱灵蕴,柔声说道:
“此生有你,幸哉乐哉!”
他又看向高策,嘱咐道:
“我走了之后,你要照顾好你娘,照顾好大燕!”
高策一边哭一边点头,哽咽的说道:
“儿子知道,儿子谨记!”
交代完这一切,高晟的气息越来越弱,生机在渐渐流逝。
他不禁转头看向殿外,周围的人愈发朦胧,富丽堂皇的殿宇渐渐消失,眼前的世界变成了白色,只留下了一座殿门。
不多时,殿门缓缓打开,一男一女走了进来。
这个男人是高毅,此时的他威武雄壮,那个女人是高晟的母亲,和画像中一样年轻漂亮。
他们二人一脸慈爱的看着高晟,并摊开手,轻声呼唤着:
“晟儿!”
“晟儿!”
“我们回家了。”
高晟呆呆地看着二人,泪水堆满了眼眶。
“爹,娘!”
“你们终于来接我了?!”
他站起身来,感觉身体渐渐充满力量,连忙朝着面前的父母跑去,每跑一步,他的相貌就变得年轻一些,很快,他便和父母一起消失在光明之中。
在现实当中,高策紧紧的抱着父亲。
他能清楚的感受到父亲的生命正在渐渐走向终结。
在高晟轻轻呼喊出一声“爹!娘!”后,气虚彻底消失。
见状,高策哭喊道:
“爹!”
钱灵蕴撕心裂肺的喊道:
“夫君!”
高穆尧连忙扑上去,抱着爷爷哭喊道:
“皇爷爷~!”
邓鸢跪在地上,拿出手帕默默的擦着眼泪。
阶下的文武百官尽皆垂泪,悲痛的哀嚎着:
“陛下啊!”
……
大燕征和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大燕第二任皇帝高晟病逝于承明殿,享年四十四岁。
高晟任储君十九年,辅助太祖治理天下,成武狩之功业,后继承太祖之基,继皇帝位九年,伐兵伐交,荡平江南,一统天下,又成征和之治,国泰民安。
………
高晟走后,高策掌控了东京全局,稳定人心之后,命礼部官员筹划大行皇帝的葬礼,择选庙号,谥号。
三日后,淮王高暾一家人应诏入京,来参加皇帝的丧礼,又知宁王谋反之事,高暾心如刀绞,却未帮高隐求情。
又过了一日,检卫押送宁王之母王太妃入京,高策剥夺了她的一切封号,并将其关在了冷宫。
又三日,大行皇帝的葬礼正式举行,高策于灵前继位,一个月后举行登基大典。
如此,文武百官皆已称呼高策为陛下。
高晟葬礼隆重而简雅,照太祖例,没有耗费太多财力,安葬他的皇陵也在燕州城附近,所以需要护送高晟的灵柩北上。
葬礼结束后,高策调集八千御林军,护送大行皇帝的灵柩北上。
按照礼制,应有太子扶灵北上。
虽然高策还没有册立太子,但是所有人都默认了身为嫡长子的高穆尧便是未来的太子。
可是高穆尧的年纪太小了,不能担任扶灵北上的重任,在一番商讨后,高策决定让淮王高暾代替高穆尧护送大行皇帝的灵柩北上。
又过了七日,大行皇帝的灵柩移出皇宫,朝东京城外而去。
道路两旁的百姓自发的向大行皇帝的灵柩磕头行礼。
一时之间,街道上满是哀嚎之声,百姓久久不肯散去。
东京城外,八千御林军列阵等候。
淮王高暾护送着灵柩自东京城华胜门而出,在八千御林军的护送下,缓缓向北方而行。
此时,高策就站在城楼上,看着父亲的灵柩一点一点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当中。
他的眼角渐渐湿润,一旁的郑植柔声宽慰道:
“斯人已逝,陛下的肩膀上还扛着大燕江山这份重担,望陛下早解伤怀,如太祖皇帝、大行皇帝这般,继续将大燕发扬光大。”
高策微微颔首,然后拍了拍郑植的肩膀,沉声说道:
“我记住了。”
他转过身走下城楼,又说道:
“回宫!”
………
高晟的葬礼结束后,礼部便要接着筹备高晟的登基大典。
而登基大典之前,高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处置。
当然,他不是要处置高隐等人,因为高策要让高隐看着他坐上皇帝的宝座。
高策现在要处理的是高晟的庙号和谥号问题。
关于庙号,百官都认为大行皇帝虽然不是开创之君,但是他统一了天下,所以也可以称祖。
但是高策否决了这个决定,并给父亲挑了一个太宗的庙号。
对此百官都有所不解,高策平静的说道:
“只有太祖高皇帝方可称祖!”
“而且,朕的皇考更喜欢这个庙号。”
于是百官也同意了。
选好了庙号,紧接着,便要为高晟选谥号。
礼部的官员挑出了几个字。
明,武,文,景,宣等。
高策回想起,大燕在父亲治下一统天下,荡平四海,便要选“武”字作为父亲的谥号。
对此百官并无异议,可于明阳忽然站了出来,拱手说道:
“臣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