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隆十七年 八月十四
中秋佳节近在咫尺,京城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
秦王杨起却觉得每年千篇一律的中秋灯会缺乏新意,思索着今年要搞些不一样的名堂。
思来想去,他决定前往母亲梅老夫人处商议此事。
杨起的王府正堂“正气堂”,寓意堂堂正正做人。
他踏入正气堂,穿过回廊来到偏厅,只见梅老夫人正斜倚在柔软的四方软垫上,悠然地品尝糕点、轻啜热茶,神态闲适。
“娘,您正用膳呢!”杨起笑着走进偏厅,一脸亲昵。
梅老夫人抬眼瞟了儿子一眼,见他笑容满面便知有事,不紧不慢地又喝一口茶,
缓缓说道:“说吧,大清早找我何事?”
杨起在梅老夫人身旁坐下,凑近说道:“娘,明日就是中秋了,儿子想问问您今年想怎么过节?”
梅老夫人有些莫名地看了杨起一眼,放下茶盏说道:“老规矩呗!请你三叔、四叔和两位岳父进府吃团圆饭,
让戏班子唱三天大戏,给府里的丫鬟小厮每人发两个月例钱。”
杨起微微颔首,赶忙补充:“老太太,您说的自然没错!
只是儿子寻思每年都是灯会猜灯谜,实在乏味。
今年咱们王府能不能以王府名义,在中秋举办一场诗会,与民同乐?”
梅老夫人微微挑眉,沉吟片刻:“倒是个新鲜主意。只是举办诗会可不简单,诸多事宜得仔细筹备。
你且先去和可卿、冰清商量商量,看看她们有什么想法。”
杨起点点头,告退后前往两位妻子的院子而去。
陈可卿与刘冰清正坐在庭院中赏景,见杨起来到,起身相迎。
“王爷今日怎有空过来?”陈可卿微笑问道。
杨起笑着将举办诗会的想法告知二人。刘冰清一听,顿时兴致盎然:“这主意有趣,不知王爷可有初步筹划?”
杨起思索片刻道:“我本想把诗会地点定在王府花园,但又觉得城南的食为天酒楼更为合适。
那里场地开阔,且酒楼名声在外,能容纳不少人。任何人只要有诗才,都能来参加,真正做到与民同乐。
今日就在食为天酒楼进行预试海选,明日中秋再进行决赛。只是这诗会的主题、流程,还有邀请的宾客,都得好好商议。”
陈可卿微微点头,轻启朱唇:“诗会主题不妨紧扣中秋明月,既能贴合佳节,又有诸多可写之处。
让大家在诗中抒发对明月的情感,对团圆的期盼,这样不同身份的人都能有感而发,也更能体现与民同乐的意味。”
刘冰清附和道:“姐姐所言极是。至于流程,今日预试海选,可让前来参加的人现场作诗,
由几位学识渊博的先生初步筛选出佳作。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不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按顺序提交诗作。
明日决赛,开场由王爷致词,点明此次诗会与民同乐之意,欢迎所有热爱诗词的人共赴这场盛会。
之后宾客依次吟诗,再请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点评。最后为优胜者准备丰厚奖品,增添趣味。”
杨起点点头,觉得二人所言甚是:“那邀请的宾客呢?除了咱们府上亲戚,
京城中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也该邀请一些。更重要的是,要让普通百姓也能知晓并参与进来,真正实现与民同乐。”
陈可卿思索片刻,说道:“可列出一份名单,按照亲疏远近、身份地位,分别下帖邀请。另外,食为天酒楼的布置也得用心。
虽说是咱们自家的生意,但是也得布置一二。今日海选可简单些,明日决赛则要营造出中秋的氛围,
多挂些灯笼,摆放应景的花草,再设上几处茶歇之处。海选的奖励,可以准备一些银子,
让参与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鼓励,还有食为天酒楼的精美菜肴,既实惠又能体现酒楼特色。”
刘冰清接着说:“还有,诗会当日,可安排乐师,在宾客吟诗时,奏些轻柔的乐曲,烘托气氛。
让大家在优美的旋律中,尽情展现诗词的魅力,感受与民同乐的温馨。”
杨起听着两位妻子的建议,心中愈发觉得此次诗会大有可为。三人又细细商议了奖品的设置,决定准备一些珍贵的笔墨纸砚、名家字画,以及王府特制的精美糕点。
随后,杨起招来管家,将商议好的事项一一吩咐下去。
………
海选当日,也就是八月十四巳时,食为天酒楼仿若一颗璀璨明珠,在城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门口那张大大的告示,红底黑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诗会主题“四季之韵”赫然在目,规则明晰,奖励丰厚,引得众人纷至沓来。
从衣着华丽、风度翩翩的文人墨客,到穿着质朴、眼神中满是热忱的普通百姓,
皆怀揣着对诗词的炽热挚爱,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在这次诗会中崭露头角!
酒楼内,几张长桌整齐地一字排开,桌上的笔墨纸砚摆放得井然有序。
那宣纸洁白如雪,细腻光滑;毛笔笔锋锐利,饱含着书写的渴望;
墨汁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千古的诗韵。参加海选的人们按顺序入座,神情各异,却都难掩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各位各位,欢迎各位今日赏光,我食为天酒楼受秦王殿下的委托,在此举办中秋诗会,今日是海选,题目公布——以“春景”为题,作诗一首,写好之后,示意我们的伙计,在裁判未点评前,请在一旁饮茶等候!”
众人瞬间安静下来,陷入沉思。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微微皱眉,眼神中透着思索的光芒。
他时而轻咬嘴唇,时而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仿佛在与脑海中的灵感对话。
片刻后,他似是找到了方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
在宣纸上缓缓落下第一笔。“春日暖初融,桃花映日红。”字迹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
他边写边思索,笔锋流转间,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旁边一位穿着粗布麻衣的老者,虽面容沧桑,眼神却格外明亮。
他手握着毛笔,略显粗糙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凝望着窗外的一抹嫩绿,陷入回忆。
良久,他嘴角泛起一丝微笑,挥毫写下:“东风拂柳岸,细雨润山川。燕舞春光里,农家耕种欢。”
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饱含着他对乡村春日的深厚情感。
在人群中,还有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她脸颊绯红,眼神中透着羞涩与坚定。她轻轻拿起毛笔,在砚台中轻轻蘸墨,
随后在宣纸上落下娟秀的字迹:“春至百花香,蝶蜂戏蕊忙。倚栏听鸟语,心醉韵悠长。”
她的诗作,如她本人一般,清新自然,充满了少女的细腻情怀。
几位学识渊博的先生在席间来回走动,目光敏锐而专注。他们时而俯身观看,时而轻轻点头。
当看到一位书生的“春风如妙笔,绘就万千姿。翠柳垂金线,夭桃绽粉脂。”时,
一位先生不禁露出赞许的微笑,轻声赞叹:“此诗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将春风的灵动与春景
的绚烂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他先生纷纷围过来,仔细品味,相互交流探讨。
对于普通百姓的作品,先生们更是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尊重。
一位老者的“春田翻碧浪,布谷叫声传。汗水滋新绿,秋收美梦圆。”
虽用词质朴,却生动地展现了农家春日劳作的场景,先生们认真揣摩其中的情感,感受着那份对土地的热爱与期盼。
经过几个时辰的紧张评选,海选结果终于出炉。那些脱颖而出的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既有早已闻名京城的才子,也有籍籍无名的普通百姓。
一位获得奖励的百姓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着手中的银子,
看着酒楼伙计端来的精美菜肴,声音颤抖地说:“这场诗会,让我这无名小卒也有了展现的机会,真是太感谢秦王殿下了!”
众人在欢声笑语中,共同感受着这场诗会带来的美好与温暖,体会着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
而杨起和两位妻子在幕后,一直关注着海选的进展。
看到现场热烈的氛围,看到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诗会中找到乐趣,他们深知,这场以“与民同乐”为主题的诗会,
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他们期待着明日中秋的决赛,能让这份欢乐与诗意延续,让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这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之中 。
杨起与两位妻子也没有闲着,他们亲自前往食为天酒楼,指点布置。
杨起仔细查看场地,提出一些调整建议,让空间布局更合理。陈可卿和刘冰清则关注细节,
比如灯笼的位置、花草的搭配,力求每个角落都能营造出诗意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