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分为西套和东套,套里为鄂尔多斯高原。境内黄河,水流平稳,两岸土地肥沃,可耕可牧,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称为西套,内蒙古部分称为东套。
东套又分为后套和前套,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称为后套,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称为前套。
土默川平原又名敕勒川。敕勒川西起包头东乌不拉沟口,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东西长约330公里,西部平均宽19公里,东部宽200多公里。
敕勒川野沃土肥,河流海子众多,大黑河蜿蜒贯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是形容此地。
河套地区战国属赵。秦属九原、北地等郡。汉属朔方、五原、西河等郡。西晋为鲜卑管辖。东晋时匈奴据此建国,唐属关内道,北宋时为西夏的河南地。
明初大将徐达、李文忠收复河套地区,设置了东胜等卫所。东胜卫内迁后,河套地区被漠南蒙古各部逐渐占据。
古代长城以北地区已出边塞,故名塞北。不同时期的塞北位置也不一样,一般是指中国长城以北的漠南、漠北地区,长城又成为了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
大明失去了黄河河套地区后,长城以北缓冲区沦陷,使得宁夏、榆林、大同成了前线。虽然大明中后期要求收复河套的呼声绵延不绝,历朝收复河套的讨论也从未停息过,却受限于国力江河日下,一直未能实现。
河套平原成了漠南蒙古各部争夺的地区,也成了漠南蒙古进攻大明的前进阵地,兵马补给处,成了困扰大明多年的河套之患。
一方面,蒙古部落往往挥戈南下,用掳掠的办法夺取物资,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区长期物资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大明也经常采取报复的行动,每年秋季,派兵深入草原纵火焚烧草场,称为烧荒,使牧区的牲畜因缺草而无法过冬。
明军还经常偷袭蒙古的营地,赶走大量的牲畜,称为赶马。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对蒙古部落的驻地进行快速精准的斩首行动,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称为捣巢。
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在鄂尔多斯建立了八座白色的毡帐,供奉祭祀成吉思汗,称为八白室。八白室是一座移动的陵园,既方便迁移,也方便祭祀,符合蒙古游牧民族迁徙的特点。
按照蒙古族的习惯,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用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他的嘴和鼻子上,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灵魂就依附在这团驼毛上了。成吉思汗临终前的这团驼毛和成吉思汗的遗物就供奉在八白室。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漠北的哈拉和林,元上都和元大都均建有成吉思汗奉祀之神。成吉思汗八白室随着历史的变迁,辗转迁徙,几经风雨。
弘治年间,成吉思汗漠北的奉祀之神和四大鄂尔多迁移到鄂尔多斯,与鄂尔多斯的八白室合并,形成诸多白色宫帐。1510年左右,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曾在八白室前举行盛大的祭典。
1649年,鄂尔多斯部首领额璘臣,将八白室迁移至伊金霍洛。伊金霍洛汉译意思为主人的陵寝,蒙古人将这里视作圣地,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祭奠仪式。
成吉思汗陵寝的具体位置,有三种说法。一说成吉思汗墓在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以南、克鲁伦河以北的某个地方。二说成吉思汗墓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三说成吉思汗墓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附近。
按蒙古民族风俗,君主无论死在哪里,遗骨必须送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据《元史》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起辇谷可能是一道山谷,在肯特山脉中。
元朝的帝王实行秘葬制度,在帝王埋葬后,用群马在墓地踩踏,使其像平地一样,时间一长,长满青草,就无人知道了。
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实行的是无陵寝制度,对先人的祭奠主要是祭奠灵魂,而不是尸骨。根据蒙古人的传统,遗体是没有保存价值的,只有灵魂才会永远不灭,打搅死者的灵魂是对逝者的不敬。
鄂尔多斯距离榆林约150公里,向北距离包头140公里。
榆林古称上郡,因城外榆溪河流域生长有大片榆树,茂密成林,得名榆林。
榆林城地势东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南部偏低,有驼山、黑山和红山环绕,普惠泉和榆溪河围城绕流。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优越,又处于延绥地区的咽喉要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初,榆林属于内地,军事意义不大。随着东胜卫的内迁,漠南蒙古进入河套地区,榆林成为军事前沿,直接与漠南蒙古对峙。
为防御漠南蒙古的骚扰,正统年间,开始在榆林庄的基础上修筑城堡,并且以榆林城为中心,沿边共修筑“延绥二十五营堡,东自清水营,西至定边营,”展开沿线防御部署,抵抗外来入侵。
成化时期,榆林城修筑边墙后,易守难攻,军事防御功能进一步提升。之后的历任边镇将领在榆林城的基础上加以改建,不断扩大榆林城的规模,进一步强化榆林城的军事防御工程。
榆林城演变为影响重大的边防重镇,成为陕西地区防御力量的中心。
包头古称九原,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战国时期赵国修筑九原城。三国时期,吕布出生于九原城。
1870年前后修筑城墙,形成了近代包头的城市规模。19世纪后期,包头发展成为西北着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九原城是秦直道咸阳至蒙古北端的终点,全长700多公里,宽度在10多米至60米间。甘肃境内的秦直道总长290公里,宽度在4米至6米之间。秦直道相当于古时的高速公路,其历史成就不亚于万里长城。
在当时,边疆一旦有事,大秦的铁骑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中央政府在7日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秦直道也是当时联通中原和北方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对于促进边防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直道至隋唐时期依然继续提供交通服务,昭君出塞时所走的路线即为秦直道。满清年间,秦直道才逐渐荒废,失去了作为交通干道的作用。
九原城一直是秦汉唐时期的军事重镇,是军队的集结地,是粮草的集散地,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之地。
九原城向西260约公里为巴彦淖尔,巴彦淖尔北部为乌喇特草原,中部为阴山山地,南部为河套平原。天启年间,巴彦淖尔临河地区人迹稀少,到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景象。
九原城往北150公里为白云鄂博矿区,铁矿储量约17亿吨,金矿、铜矿、稀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
九原城向东170公里的归化城,为漠南诸部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
归化城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1572年,俺答汗和妻子三娘子,在敕勒川丰州滩,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滨,模仿元大都的样式,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归化城。
归化城周长1公里,由青砖砌成,高十米,南北各一座城门,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远望一片青色。蒙古语呼和浩特意思为青色之城,呼和浩特由此得名。明朝赐名为归化城。
158l年,俺答汗和三娘子再次扩建归化城,又修筑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外城。
1627年,察哈尔部林丹汗攻克归化城,夺银佛寺。1632年,皇太极战败林丹汗,追到归化城后纵火烧城,归化城被毁于一旦。
1694年,在归化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公里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绥远城内主要是军营,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满清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天启年间,巴彦淖尔、九原城、归化城地区均为土默特部的游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