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尚未厌唐……这就是人心可用,天命尚且眷顾于唐啊。”刘秀对于这种情况深有体悟。
虽然皇帝一向宣称自己乃是天子,本朝乃是天命在身、蒙受天眷,是代替上天来牧民的……以此来让百姓们更加信服,让本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足够完整,从而便于更好地统治。
但是说到底,什么天命不天命——虽然话也不能完全这么说,毕竟,如果风调雨顺,那朝廷就好治理天下,百姓们也能够更加安稳;如果灾祸连连,那朝廷的治理就难以为继,这个时候,就完全需要看命了,看看天命到底还在不在。
可是如果不谈论这种灾祸还是风调雨顺的事情,那这个天命,很多时候也就是那样了——更重要的,更现实的,更要关注的,是人心。
人心尚在,统治就尚在,朝廷就尚在,天命……也就尚在。
昔年大汉尚且还能勉强维持统治,民间的起义军或者反贼也并没有能够推翻朝廷,可是当王莽篡夺、自立称帝的时候,民间却是一片欢迎之声。
——人心,已经不在大汉这里了。
尽管当时,百姓们并没有闹出如同黄巢起义这样的大动荡,可这也已经充分证明了人心不在。
不仅民间的人心不在,就连朝中,也有大片的人心已经转移。
虽然,依旧有一部分大臣心中还想着大汉,想着刘氏,但这点人也并不能代表所有人——朝中的大臣,也有许多是愿意支持王莽取代大汉的。
朝野之间,人心已失。
若非如此,昔年汉哀帝也不至于一心想着研究天命问题,想着如何改变天命、或者如何更好地转移……
走到这一步,其实大汉就很难翻身了。
若非王莽本人根本解决不了大汉所面临的问题,解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促使天下进一步动荡——他这个刘氏子弟,到底能不能兴复大汉,还是两说。
人心啊……
甚至刘秀可以肯定地说,有时候,人心就代表了天命。拥有人心,就能够拥有天命。
这个理论,甚至还可以用在天灾连年的时候——如果哪怕是天灾连绵,一直不断,粮食减产,人们都很难活下去,可百姓们还真的就是愿意支持现在的这个朝廷,并不愿意改朝换代,那……天灾又有何惧?
那就是,即便有天灾,可天命也依旧在这个朝廷身上!
只不过,这种情况差不多是不可能发生的。
都已经天灾连绵了,如何能够让活不下去的百姓还愿意支持现在的这个朝廷?
但不论如何,人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唐朝也是如此。
民间如何,尚且不知;但是大量的节度使、大量的将领,在这个时候,在黄巢和唐朝朝廷之间,还是愿意选择唐朝朝廷——那就说明,至少和黄巢相比,唐朝朝廷还是更得人心的。
而民间……别的不提,粮价飞涨的长安一带的百姓,估计在如今,还是更希望唐朝朝廷回来的。
黄巢在这两部分人心中,那是真的没有什么地位。
既如此,唐朝就有机会,有很大的机会,再加上黄巢那边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唐朝朝廷要是这一次还干不掉黄巢,那才真的是要尽失人心。
当然,这一次,唐朝朝廷和黄巢之间,显然是唐朝朝廷更得这些掌握权力和力量的人的人心;可等到日后,在其他人和黄巢之间,谁更得人心……
【得知凤翔斩杀了自己的使者,并不愿意归顺自己之后,黄巢当即决定派兵攻打凤翔。率兵的,是尚让和王璠,二人带着总计五万兵马前去进攻凤翔。】
【斩杀使者之后,郑畋也清楚黄巢必不会就此干休,他也做好了准备,由唐弘夫带着一路兵马,埋伏在龙尾陂(陕西岐山东)。他自己则带着数千士卒,旗帜招展,驻扎在高冈,严阵以待,做足了一副主力大军的样子。】
【尚让领兵前来后,就看到了旗帜飘飘、数量也极多的郑畋所部。他并没有把郑畋放在心上,只觉得郑畋是个文弱书生而已——郑畋当年以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其后也确实没有担任过直接领兵的武职;于是,尚让便犯下了轻敌的大错误,领兵冒进,行军的时候队伍都非常散乱。】
【有唐弘夫埋伏在先,就是没有太过轻敌,中埋伏的一方都未必能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更何况尚让轻敌至此,起义军的军纪混乱至此——】
【果不其然,尚让带着大军正中唐军的埋伏,被唐弘夫和郑畋两面夹击,大败,起义军被斩首两万余级,伏尸数十里,尚让带着剩下的残兵狼狈而逃,逃回了长安。】
【这一战,对于决定对黄巢发动攻势的唐军来说,意义重大。】
【而此时,正是中和元年三月。】
【顺带一提,黄巢派出去进攻地方的兵马,除了尚让率领的这一支攻打凤翔的军队外,还有朱温攻打邓州、并且成功的那一支,其后,朱温继续率军,侵扰荆襄地区。】
【朱温此人,在黄巢起义的整个过程中,在黄巢起义之后的唐末和唐朝结束后的时期中,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