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民“大漠钓客”在我的文章的留言区发言,他说道:“转基因的植物没有繁殖功能,如果国外种子公司断供,我们的粮食安全从何而谈?现在如:西瓜、甜瓜,如果不从种子公司买种子你就别想种出瓜来。”
这位“大漠钓客”反对转基因的观点完全不靠谱。截图中的这段话,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我一眼就看出其存在4处非常明显的谣言或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 转基因植物没有繁殖功能
错误:
绝大多数的转基因作物具备正常繁殖能力(如转基因大豆、玉米可留种),仅少数特殊技术(如“终止子技术”,杂交水稻也会用到)会限制种子发芽,但该技术未批准商业化应用。现在市面上批准的转基因农作物,100%,注意,是100%,可以留种和繁育。
非转基因作物也可能因品种特性(如杂交种)无法留种,与是否转基因无关。
2. 国外种子公司断供会导致粮食安全危机
片面和夸大:
我国主粮(水稻、小麦)种子以自主研发为主,国产化率为100%,根本不存在依赖国外种源问题。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水稻和小麦种子的自主研发之路虽充满艰辛,但成果斐然。以水稻为例,自上世纪60年代起,开启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征程。他们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不畏艰难,不断探索创新。历经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终于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像“南优2号”等一系列杂交水稻组合的问世,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使中国水稻育种技术一跃成为世界领先水平 。此后,科研人员持续深耕,超级稻、海水稻等新品种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水稻品种资源,满足了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种植需求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水稻品种不仅在国内广泛种植,还走出了国门,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推广种植,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小麦种子研发同样成绩卓着。我国科研人员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培育出众多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例如,针对黄淮海地区干旱、高温等不利气候条件,培育出的济麦22、鲁原502等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抗病虫害等特点,成为该地区的主导种植品种,为保障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粮食产量立下汗马功劳 。同时,在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培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像中麦578等强筋小麦品种,加工品质优良,可满足高端面粉加工需求,打破了国外优质小麦品种在国内高端市场的垄断局面 。
在自主研发过程中,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种业科研创新体系。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到新品种选育,再到良种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国家高度重视种业科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种业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吸引了大量优秀科研人才投身种业研究 。同时,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种业创新效率。例如,大北农、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等一批基因生物工程种业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成为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我国严格的种业监管制度也为自主研发主粮种子保驾护航。通过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加强种子质量检测、品种审定、市场监管等工作,确保市场上流通的种子质量可靠、品种优良,维护了种业市场秩序,保护了科研人员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非法引进、销售国外种子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防止国外种业对我国主粮种子市场的冲击,为自主研发种子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
正是由于我国在主粮种子自主研发方面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水稻、小麦种子国产化率100%,成功摆脱了对国外种源的依赖,将“中国粮”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不仅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稳定了国内粮食供应,还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种业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国主粮种子自主研发将继续发力,不断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绿色的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
部分蔬菜(如番茄、甜椒)种子(它们不是转基因的)确实依赖进口,一是进口的数量非常稀少,仅为千分之一不到,二是通过科研攻关(如“种源自主可控”政策)正在降低对外依存度。
3. 西瓜、甜瓜不买种子公司种子就无法种植
错误:
传统常规种(如老品种西瓜)可自行留种种植,目前市场上仍有销售。
商业化种植的杂交西瓜种子需每年购买,但这是育种技术特性(非转基因导致),且我国已掌握西瓜、甜瓜杂交种的自主育种能力(如“8424”西瓜等)。
4.如果外国断供转基因种
错误:
中国政府已经于2006年禁止向外国禁止转基因种子。所以,原本就没有任何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境内。所以,根本不存所谓的在“断供”的问题。
总结:
需区分“转基因”与“杂交育种”的技术差异,理性看待种子安全问题。我国正通过政策扶持和科研投入强化种源自主可控,不必因谣言过度担忧。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