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日上午,亚洲生物学大会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各国和地区的4000多名科学家齐聚一堂,目光聚焦在主席台上。施一公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身着笔挺的西装,神情庄重而又带着几分激动。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通过话筒传遍整个会场:“各位同仁,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令人无比敬佩的人物。他或许没有耀眼的学术光环,却在扶贫一线默默耕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无数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他就是我们大夏国的何家庆教授。”
施一公缓缓讲述着何家庆教授的经历,从早年深入大别山考察植物资源,到多年如一日投身扶贫事业,推广魔芋种植技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从未放弃。台下的科学家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眼中满是震撼与敬佩。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何家庆教授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他在魔芋技术领域的宝贵经验。”施一公话音刚落,现场顿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掌声,是对何家庆教授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多年努力的崇高敬意。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何家庆教授从台下缓缓走上主席台。他依旧穿着那件朴素的破旧外套,头发虽然梳理过,但依旧难掩岁月的痕迹。面对如此多的顶尖科学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
站定后,何家庆教授微微鞠躬,向台下的众人表示感谢。随后,他开始讲述魔芋种植技术的要点、在贫困地区的推广经验,以及这项技术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他的声音朴实无华,没有高深的学术术语,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台下的科学家们纷纷认真记录,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当何家庆教授讲到那些贫困地区百姓因魔芋种植而脱贫,脸上露出幸福笑容时,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忍不住站起身,大声赞叹:“何教授,您是真正的英雄,您的工作太伟大了!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意义,为人类的福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大隅良典的话语,引发了现场新一轮的掌声与热议,大家对何家庆教授的敬意愈发深厚。
何家庆教授讲完后,再次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在如雷的掌声中缓缓走下讲台。他脚步匆匆,回到张启他们身边坐下。
刚一落座,何家庆教授便带着一脸的歉疚,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真是对不住,占用了你们这么宝贵的学术研讨时间,心里实在惭愧。我就是个土生土长搞实践的人,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也不太会讲那些高深的理论,真怕误人子弟。”说着,他不安地搓了搓手,眼神里满是真诚与忐忑。
张启连忙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安慰道:“何教授,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您带来的是最真实、最有用的经验,这可比那些理论知识实在多了。您知道吗,您的故事和技术,给在场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这价值可无法估量。”
饶毅教授也跟着点头,语气诚恳:“何教授,您太谦虚了。您的实践成果,为生物学在农业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让我们看到了科研真正的价值所在——那就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今天这场分享,是本次大会最宝贵的财富。”
戴景瑞院士也凑过来,笑着说:“何教授,您别多想。大家都被您的精神和成就所打动,您的分享让这次大会的意义更加非凡。”
何家庆教授听着大家暖心的话语,眼眶微微泛红,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些什么,却又被情绪哽住了喉咙。最终,他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台上的学术研讨仍在继续,但何家庆教授的出现,无疑为这场大会注入了一股别样的力量,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为人类的福祉不懈努力 。
朱作言院士正巧坐在何家庆教授身旁,待何家庆教授情绪稍缓,便笑着微微侧身,伸出手与何家庆教授轻轻一握,温和说道:“何教授,今天可算有幸能和您好好聊聊。”
何家庆教授连忙回应:“朱院士,我才是对您的研究成果早有耳闻,一直都很钦佩。”一番寒暄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朱作言院士的转基因鲤鱼上。
朱作言院士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何教授,我研究的转基因鲤鱼,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得多,能缩短将近一半的养殖周期。这意味着养殖户能更快地收获,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说着,他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还比划了一下鱼的大小。
何家庆教授听得十分专注,频频点头,眼中满是好奇,忍不住提问:“那这转基因鲤鱼,在适应环境方面表现如何呢?毕竟很多地方的养殖条件不太一样。”
朱作言院士耐心解答:“它的适应能力很强,对水质、水温的要求和普通鲤鱼相差不大,在我国大部分淡水水域都能养殖。而且,饲料转化率也更高,吃同样多的饲料,它能长得更壮实,能帮养殖户节省不少成本。”
何家庆教授恍然大悟,接着又问:“那在口感和营养上,和普通鲤鱼比起来有啥区别吗?”
朱作言院士笑着解释:“口感上,肉质更加紧实鲜嫩。营养方面,蛋白质含量更高,还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远超普通鲤鱼。”
何家庆教授不禁竖起大拇指,赞叹道:“朱院士,您这研究太了不起了!要是能推广开来,肯定能给很多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像魔芋种植技术给贫困山区带来的改变一样。”
朱作言院士谦逊地笑了笑:“我也在努力推动它的产业化,希望能早日让更多人受益。”两人相谈甚欢,周围的学者们也被他们的讨论吸引,不时投来关注的目光。
朱作言院士和何家庆教授正热烈地讨论着转基因鲤鱼的前景,脸上洋溢着对科技造福民生的憧憬。这时,一直静静聆听的陈君石院士突然开口:“老朱啊,我知道你愿望是美好的,可真要实现,谈何容易啊。”
这话一出口,朱作言院士、何家庆教授,还有一旁的张启、饶毅、戴景瑞、颜宁等人,都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陈君石院士。
陈君石院士微微叹了口气,神色凝重地继续说道:“老朱,你是一心扑在科研上的人,每天埋头钻研,可能不太清楚外界的情况。如今转基因技术被严重妖魔化了,各种不实言论甚嚣尘上。很多人对转基因技术一知半解,就盲目抵制,导致舆论环境对转基因产品极为不利。”
朱作言院士的笑容渐渐消失,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陈君石院士接着说:“我们的一些相关部门,也受到这种舆论的影响,在审批转基因产品时格外谨慎,甚至可以说是畏首畏尾。你的转基因鲤鱼,技术上或许已经成熟多年,可就是因为这舆论压力,迟迟不敢批准上市。”
听到这里,朱作言院士忍不住握紧了拳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不甘:“我耗费了这么多年心血,就是希望这项技术能为水产养殖业带来变革,让养殖户增收,让消费者吃上更优质、更实惠的鱼。可现在,就因为这些无端的质疑和不实的舆论,一切都变得这么艰难。”
何家庆教授也一脸感慨,他拍了拍朱作言院士的肩膀:“朱院士,我懂你的心情。就像我推广魔芋种植技术时,也遇到过不少阻碍,只是没想到你们在科研成果转化这一步,会面临这么大的难题。”
颜宁摇了摇头,认真地说:“看来我们科学界不能只专注于科研,还得加强科普工作,让大众真正了解转基因技术,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张启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神农科技集团也可以出一份力,利用我们的渠道和资源,宣传科学知识,为转基因技术正名,推动朱院士的科研成果造福社会。”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众人热烈讨论如何打破转基因技术困境时,张启趁着话题稍作停顿的间隙,一脸认真地看向何家庆教授,说道:“何教授,我还想再跟您说一下我们神农科技集团的决定。”
何家庆教授转过头,目光专注地看着张启,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张启接着说道:“我们神农科技集团决定全力帮助您推广魔芋种植技术,要拿出50个亿成立公益扶贫专项。从贫困地区的魔芋种植技术培训,到种苗的提供,再到后期产品的加工、销售,我们一条龙负责到底。”
听到这话,何家庆教授的眼睛瞬间瞪大,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感动,双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他嘴唇动了动,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何家庆教授才激动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张启的手,用力地摇晃着,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同志,这……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啊!我为了推广魔芋技术,四处奔波,深知其中的艰难。有了神农科技集团的支持,那些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可有盼头了!”说着,何家庆教授的眼眶微微泛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周围的朱作言院士、陈君石院士、饶毅教授等人,也都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朱作言院士感慨道:“张启,你们神农科技集团这一举动太有意义了,这不仅能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还能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了不起!”
施一公也点头赞同:“是啊,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魔芋种植技术一定能在更多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陈君石院士笑着说:“这才是科学与企业的完美结合,期待看到更多贫困地区因此改变面貌。”
何家庆教授依旧紧紧握着张启的手,仿佛握住的是无数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久久不愿松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