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浓稠如墨,将燕京大学实验田基地紧紧包裹。张启躺在狭窄的床上,辗转反侧,双眼直直地盯着天花板,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白天与谢振邦教授、吴兴川交流的画面。
窗外,微风拂过稻叶,沙沙作响。
“张启啊,如今这舆论的压力,你我都清楚,转基因水稻的推广,难呐……”谢振邦教授沉重的叹息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吴兴川也无奈地摇头:“大家对新技术的恐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除的。”
张启翻身坐起,双手用力地揉搓着脸庞。上一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污蔑,像尖锐的刺,扎在他的心上。他耗费了整整六十年的心血,研究的国产技术转基因水稻,却始终未能得到正式推广,壮志未酬,抱憾而终。
可命运弄人,他竟穿越到了这一世。刚得知这个事实时,张启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他发誓要改变历史,逆天改命,让转基因水稻造福人类。但此刻,现实却如同一堵冰冷坚硬的高墙,横亘在他面前。
这一世,舆论环境依旧糟糕透顶。网络上、大街小巷里,充斥着对转基因技术的质疑与恐惧。有人说吃了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类基因,断子绝孙;有人声称这是资本的阴谋,背后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每一条负面消息,都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地消磨着他的希望。
张启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那片在月光下影影绰绰的实验田。那里,承载着他的梦想与希望,一株株水稻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他诉说着无声的鼓励。他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疼痛让他的眼神愈发坚定。
“我绝不放弃。”张启低声自语,声音虽轻,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他深知前方的路荆棘密布,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让科学技术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他愿意做那个披荆斩棘的勇士。他要在这黑暗中,为转基因水稻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
张启想了一会儿,实在睡不着觉,就打开了平板电脑。一篇篇恶毒的文字铺天盖地的映入他的眼帘。
有一条微薄得到了他的关注,这是一个叫做“大路铺子的居士”网民指名道姓的攻击谢振邦教授。他写道:
“这个叫谢振邦的砖家,孟山都到底给了你多少钱,不遗余力的推广转基因,还恶意攻击反转的爱国志士!
说实话的,我就想问一句,转基因的好处是什么?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候根本没有转基因这玩意,水稻甚至都没有使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们自己能留种子,做出来的米饭也很香。而且,每年的产量根本吃不完!
你们这些所谓的专家,这些拿着孟山都的钱的转基因鬼们,你们打着‘科学’的旗号,竭斯底里的推广转基因,意欲何为?”
张启的目光定格在屏幕上那一行刺目的字——“孟山都到底给了你多少钱”,刹那间,一股怒火从心底熊熊燃起。
他太清楚如今的舆论环境了,那是一片毫无理性可言的混沌之地,在这里,事实与道理被弃如敝履。人们只要瞧见自己不待见的事物,便不假思索,劈头盖脸地破口大骂,“孟山都的走狗”三个字就像一顶随意扣下的帽子,不管合适与否。
哪怕你是炎黄二帝、上古圣贤,为科学技术说上一句公道话,也会被无端地污蔑为“孟山都的走狗”。就拿那个叫“大路居士”的网名来说,没有经过任何调查,也没有一丝事实依据,一张嘴就给人定了调子,断定别人拿了孟山都的钱。还没等辩论开始,就先把人踩在脚下,泼上脏水,不由分说地将人定义成“拿孟山都钱财办事的人”。
可悲的是,像“大路铺子的居士”这样信口开河、满心恶意的人,在网络上俯拾皆是,并且不知何时,竟成了舆论的主流形态。他们躲在虚拟的网络Id背后,肆意宣泄着情绪,让真相在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污蔑中愈发模糊,也让真正为科学技术努力的人,举步维艰。
张启的呼吸急促起来,胸膛剧烈起伏,满心都是对谢振邦教授的不平。在科研领域,谢振邦教授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身为科技部高级顾问,他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奋斗史。
早年,谢振邦教授获公费派遣,前往苏联潜心学习。在那里,他争分夺秒,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一心只为学得真本事。回国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寒来暑往,从不懈怠。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反复钻研的实验,见证着他的付出。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他在业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受他的影响,两个女儿也在学术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国内超一流名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一家人都是行业精英。谢振邦教授一心为国,纯粹得如同赤子,他的每一次科研突破,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
当转基因技术被谣言搅得乌烟瘴气,谢振邦教授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撰写了一篇科普文章,用事实和逻辑驳斥谣言。他只希望大众能了解科学,不再被不实言论误导。可谁能想到,这篇文章招来的竟是铺天盖地的恶意攻击。那些人根本不去核实一个字,张嘴就污蔑他是“孟山都的走狗”,把脏水一股脑泼向这位一心报国的老科学家。
张启想到这些,只觉得眼眶发热,内心满是愤怒与无奈。谢振邦教授这样的科研前辈,本应备受尊崇,如今却被无端抹黑。这背后,是整个舆论环境对科学技术的恶意抵制。张启咬咬牙,目光坚定起来,他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现状,让真相被看见,还谢振邦教授和所有科学家们应有的清白 。
张启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脑海中又浮现出饶毅教授的身影。
饶毅教授,那可是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彼时海外生活和科研环境优越,诸多诱惑摆在眼前,饶毅教授却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毅然决然地从美国归来,成为海外科学家归国奉献的杰出典范。
在学术生涯里,饶毅教授始终秉持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他嫉恶如仇,面对学术不端行为,向来是零容忍,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批判。在学界,他凭借自身的正直与果敢,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赞誉,大家都尊称他为“学术界的海瑞”,他的存在,宛如一股清流,让学界多了几分纯粹与正气。
然而,世事难料。饶毅教授不过是基于科学事实,为转基因技术说了几句公道话,便就此陷入舆论的风暴眼。一夜之间,网络上充斥着铺天盖地的恶意言论。那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仅凭无端猜测,就给饶毅教授扣上了“花旗国派回来的间谍”“孟山都的狗腿子”等不堪的帽子。各种无端指责和污蔑如潮水般涌来,将饶毅教授淹没其中。
饶毅教授本可以选择沉默,置身事外,可他骨子里的那份执着和对科学的坚守,让他无法对这些恶意中伤坐视不管。他一次次地站出来,试图用科学知识和理性分析,拨开舆论的重重迷雾,让大众看清转基因技术的真相。但他的努力在那些偏激的声音面前,显得如此无力,恶意的攻击依旧如影随形。
张启越想越气,一拳砸在桌子上,桌面的台灯都跟着晃了晃。
这些为国家科研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本应在鲜花与掌声中继续为科学探索前行,如今却被这些毫无根据的舆论伤害得遍体鳞伤。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勇敢地扞卫科学真理,为被误解的转基因技术发声。
张启目光坚定,他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现状,不能让这些正义之士的付出付诸东流,更不能让科学的进步被无知和偏见所阻碍。
张启的手指机械地滑动着屏幕,不由自主地点开了那个叫“大路铺子的居士”的网页。
一进入页面,铺天盖地的恶意扑面而来。张启的目光瞬间被一系列针对何祚庥院士的人身攻击言论所吸引,那些词汇不堪入目,突破了人伦道德的底线,污秽至极。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带着毒液的匕首,狠狠地刺向一位为国家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
何祚庥院士,在理论物理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一生,是为科学真理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值得所有人敬仰的一生。
可如今,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却被一个躲在屏幕后的匿名网民肆意诋毁。张启看着那些恶毒的话语,只觉得一阵恶心,眼眶也因愤怒微微泛红。他实在无法理解,一个人究竟要有多大的恶意,才能对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说出这样的话。
张启心烦意乱地随意刷新了一下页面,一个自媒体营销号的视频标题瞬间映入他的眼帘——“郎咸平教授真敢说,原来转基因有毒有害”。
他下意识地扫了一眼点赞数,竟高达3.5万,这数字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坎上。
张启的眼神中满是无奈与愤懑,他对这个视频再熟悉不过了。那是郎咸平十年前造谣的视频,当时就凭借着一些毫无根据的言论和煽动性的话语,误导了不少人。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实信息会被大众遗忘,被科学的真相所取代。可谁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如同垃圾般的视频竟如雨后春笋般再次冒了出来,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兴风作浪,搅乱舆论。
张启紧咬着牙关,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成拳。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这样漏洞百出的谣言视频,还能有如此高的热度和点赞量。在这十年间,科学界已经无数次用严谨的实验和数据证明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可这些真相却在这些谣言的冲击下,显得如此无力。
他仿佛能看到,无数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这些视频,对转基因技术产生了恐惧和误解,让科学的发展之路又多了重重阻碍。而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却躲在背后,利用这些不实言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张启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明白,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今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应对之策。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戳破这些谣言,让大众看清事实的真相,不能让这些垃圾视频继续混淆视听,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
张启的手微微颤抖着,他实在看不下去了,缓缓地关上平板电脑,像是要把那些不堪的言论永远隔绝在外。
他靠在椅背上,深深地叹了口气,心中满是悲哀与无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本应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平台,可如今却成了一些人宣泄恶意、造谣生事的温床。
张启坐在椅子上,周身被静谧的黑暗笼罩,只有书桌上那盏台灯散发着昏黄黯淡的光,将他的身影扭曲地投射在墙壁上。他垂着头,眉头紧蹙,脑海中像是有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许久,他深深地叹了口气,靠向椅背,上一世一位挚友的话语在他耳边清晰地回响起来:
“得舆论者得天下,这世界上很多事,若有舆论推动,便能事半功倍;反之,要是舆论对你不利,哪怕你再正确,是真理,也可能被无情践踏。”
那时的他,虽觉得这话有理,却远没有此刻这般深刻的体悟。
如今,身处自媒体时代,张启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在这个时代,发言的门槛被无限降低,无论身份、学识如何,是人是鬼,是猫是狗,都能在网络上肆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若发言者素质高,懂得讲事实、摆道理,那他们的言论还有些参考价值;可一旦碰上那些头脑糊涂、科学素养低下的人,各种突破底线的言论便会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
各大网络平台,本质上是商业机构,盈利才是首要目标。要对铺天盖地的言论进行全面监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平台只能无奈地采取抓典型的方式,这就使得网络上诽谤、迷信、妖言惑众的言论屡禁不止,呈现出一片群魔乱舞的乱象。
人工智能算法的出现,本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却在不经意间加剧了这种混乱。就拿那些迷信伪科学的人来说,人工智能会根据他们的浏览偏好,源源不断地推送相关内容。于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接触的全是反科学的东西,而那些正常、健康、理性的内容,却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因为平台依据算法,总是推送他们“喜欢”的,而不是“正确”的。
张启越想越觉得无力,他抬手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想要为科学正名,推广转基因技术,简直难如登天。
但他心底有团火在燃烧,那是对科学的执着,对真理的坚守。他深知前路荆棘密布,可他没有退路,也不想退缩。
此刻,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将世界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唯有点点繁星倔强地闪烁着微光。
张启独自一人凝视着那片墨色的夜空。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只有墙上的挂钟在不紧不慢地滴答作响,每一声都像是在叩问他的内心。
“如今已是子夜,子夜过后,黎明还会远吗?”张启低声呢喃,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却又透着一股坚韧。他深知,此刻的黑暗只是暂时的,就像黎明前那段最黑暗的时光,只要熬过这一阵,光明必将到来。
作为炎龙集团副董事长以及神龙科技集团的负责人,张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和影响力。但他清楚,仅凭这些,想要改变当前的舆论局势,推动转基因技术被大众接受,让科学的航船在正确的航道上破浪前行,还远远不够。
“得舆论者得天下”,这句话在他的脑海中不断回响。他意识到,要想真正改变历史的走向,掌控舆论的话语权是关键。
想到这里,张启站起身来,缓缓踱步到院子里。微风轻轻拂过,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他的头脑愈发清醒。他抬头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渐渐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既然如今舆论如此混乱,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肆意传播,那我为何不成立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将它打造成像国外‘x’那样的巨头企业,亲自掌控舆论的正确方向呢?”
这个想法一旦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便迅速茁壮成长。张启越想越觉得可行,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深知,这将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成立一家媒体公司并将其发展壮大,谈何容易?资金的投入、专业人才的招募、技术的研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策划和筹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和阻碍,那些既得利益者、反科学势力,肯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改变现状。
但张启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他握紧了拳头,暗暗给自己打气。过往的种种挫折和困难都没能将他打倒,这次也不例外。他坚信,只要自己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从明天开始,就着手筹备这件事。”张启在内心里做出了决定。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夜晚清新的空气,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媒体公司如同一座灯塔,在茫茫舆论的海洋中,为大众指引着科学与真理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