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代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翠谷村那充满古朴气息的石板路上。
王大山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他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但却十分整洁的蓝色工装,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深知,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村子的发展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王大山来到了村里的学校,新教学楼已经建成有一段时间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来,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他轻轻地走进一间教室,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下课后,王大山把校长叫到了一旁,说道:“老陈啊,咱们这新学校建起来了,孩子们也都有了好的学习环境,但我觉得咱们还得再努努力,把教学质量提上去。”
校长陈老师点了点头,说道:“王支书,我也正想和你说这事呢。现在师资还是有点紧张,有些课程开不全。”
王大山皱了皱眉头,思考了一会儿说:“这样吧,咱们看看能不能从村里再找几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培养一下,让他们来当老师。另外,我去县里再找找关系,看能不能请几个专业老师来支援咱们。”
陈老师感激地说:“那太好了,王支书。有你牵头,咱们学校肯定能越来越好。”
从学校出来后,王大山又来到了农产品合作社。
合作社的院子里,工人们正忙碌地装卸着货物。
王大山找到老李,问道:“老李,最近合作社的生意怎么样?”
老李笑着说:“王支书,多亏了咱们更新了设备,现在产量上去了,订单也越来越多。就是有个问题,咱们的农产品品牌还是不够响亮,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点弱。”
王大山拍了拍老李的肩膀说:“你说到点子上了。咱们得想个办法,把咱们翠谷村的农产品品牌打出去。我觉得可以搞个品牌宣传活动,把咱们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都宣传出去。”
老李有些担心地说:“王支书,搞宣传得花钱啊,咱们合作社的资金……”王大山打断他的话:“资金的事我来想办法。咱们可以先做个预算,看看需要多少钱。我去和村里的几个干部商量商量,再找找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让大家一起出出力。”
离开合作社后,王大山回到村公所,召集了村干部们开会。
他把学校和合作社的事情跟大家说了一遍,然后说:“乡亲们,咱们村现在发展得不错,但不能满足于现状。学校是咱们村的未来,合作社是咱们村的经济支柱,这两个方面都得抓好。”
一个村干部说:“王支书,你说的对。但现在大家都挺忙的,搞学校建设和合作社宣传,人手可能有点不够。”
王大山想了想说:“这样吧,咱们发动村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帮忙。年轻人脑子活,有干劲,肯定能把事情办好。”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会后,王大山又马不停蹄地去村里的各个角落,动员年轻人参与到学校建设和合作社宣传中来。
“孩子们,咱们村现在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合作社都需要大家的帮助。这是咱们自己的事情,大家都出把力,咱们的村子才能越来越好。”
王大山站在村里的空地上,对一群年轻人说道。
一个年轻人问道:“王支书,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王大山笑着说:“你们可以帮着学校整理图书、打扫卫生,也可以帮着合作社设计宣传海报、联系客户。只要大家肯用心,肯定能把事情做好。”
年轻人听了,都纷纷表示愿意帮忙。
看着年轻人热情高涨的样子,王大山心里很是欣慰。
在王大山的带领下,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学校的图书整理好了,新的师资也在逐步落实;合作社的宣传海报设计出来了,王大山还带着几个年轻人去县里的集市上宣传,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咨询。
然而,就在这时,村里突然传来了一个消息。
上级通知,要在周边几个村子中选一个作为试点,推广一种新的农业种植技术。
这种技术据说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学习和实践。
王大山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他再次召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开会。
“乡亲们,这是一个能让咱们村农业生产上一个台阶的好机会。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我觉得咱们应该去争取一下。”
王大山在会上说道。
一个种植大户担心地说:“王支书,这种新技术咱们都没接触过,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而且听说要花不少钱呢。”
王大山坚定地说:“我知道大家有顾虑,但不尝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咱们可以先派几个有文化、肯钻研的年轻人去学习,回来再教给大家。资金方面,咱们可以先申请一部分贷款,再从合作社的利润里拿出一部分来。”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去争取这个试点名额。
王大山亲自带着村里的相关资料和申请报告,去了县里。
在县里的会议室里,王大山面对众多的竞争者,不卑不亢地介绍着翠谷村的优势和发展规划。
“领导们,我们翠谷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基础。我们有信心把这种新技术学好、用好,为周边村子做个榜样。”
王大山诚恳地说。
经过激烈的竞争,翠谷村最终成功争取到了这个试点名额。
王大山带着好消息回到村里,村民们都欢呼起来。
“乡亲们,咱们要加油干啊!一定要把这个试点做好,让咱们翠谷村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
王大山兴奋地对村民们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大山更加忙碌了。
他要安排年轻人去学习新技术,要协调村里的土地和资源,为新技术的推广做准备。
“大山啊,你别太累着自己了,注意身体。”
秀兰看着疲惫的王大山,心疼地说。
王大山笑着说:“秀兰,我没事。为了咱们村的发展,这点累算什么。等新技术推广成功了,咱们村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翠谷村的新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展开。
年轻人从县里学习回来后,立刻开始向村民们传授新技术。
王大山每天都到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学习、实践。
看着地里茁壮成长的农作物,王大山仿佛看到了翠谷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知道,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翠谷村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担当,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