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家乐和民宿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后,翠谷村迎来了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田野里,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山坡上,各色野花竞相绽放,五彩斑斓,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然而,王大山并没有被眼前的繁荣所满足,他深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翠谷村要想持续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王大山的脸上。
他早早地醒来,脑海中还在思索着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秀兰已经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股浓郁的玉米粥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大山,快来吃早饭,今天又有啥打算啊?”
秀兰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笑着问道。
王大山一边洗漱,一边回答:“秀兰,我在想,咱们村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起色,但还得想办法让它更上一层楼。昨天我碰到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他们说现在城里人都讲究体验生活,要是咱们能搞些农耕体验、手工制作之类的项目,肯定能吸引更多游客。”
秀兰把粥放在桌上,若有所思地说:“这主意听起来不错,不过,这农耕体验咋弄啊?咱村里的地可都是用来种庄稼的。”
王大山坐下来,喝了一口粥,说:“我琢磨着,可以划出一块地专门用来搞体验项目,让游客们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收割,感受一下种地的乐趣。手工制作嘛,就把咱们村里的传统手艺,像剪纸、编竹篮这些,教给游客,让他们也能带走一份自己的作品。”
秀兰点了点头,说:“行,你想得周到。不过,这事儿还得和大伙商量商量。”
吃完早饭,王大山来到村公所,召集村干部和一些有经验的村民开会。
大家围坐在一起,王大山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地说了一遍。
“乡亲们,咱们村这几年发展得不错,可不能就这么停下脚步。现在时代变了,游客们的需求也变了。咱们得跟上潮流,搞些新花样,吸引更多的人来咱们村。”
王大山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
老张皱着眉头说:“大山啊,这农耕体验听起来新鲜,可真要做起来,怕是不容易。游客们都是城里来的,哪会干农活啊,到时候别把地给糟蹋了。”
一位年轻的村民站起来说:“张叔,我觉得这不是啥大问题。咱们可以在旁边指导着他们干,就当是教他们一项新技能。而且,这也是让城里人了解咱们农村生活的好机会。”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
有的担心游客安全问题,有的提出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还有的建议要加强宣传推广。
王大山认真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下大家的意见。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决定先划出十亩地作为农耕体验区,再在村里的文化广场设立手工制作区。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大山和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平整土地,购买种子和农具,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
同时,村里的几位剪纸和编竹篮的能手也开始准备材料,为即将到来的手工制作教学做准备。
在农耕体验区的筹备过程中,王大山遇到了一个难题。
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体验区的布局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天在地里转悠,思考着如何改进。
这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名叫林晓。
她听说了翠谷村的发展情况,特地赶来帮忙。
林晓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对乡村旅游规划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她看到王大山为农耕体验区的事情发愁,便主动提出帮忙。
“王支书,我觉得咱们可以把农耕体验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播种区、浇水区、采摘区,每个区域都设置一些指示牌和讲解牌,让游客们能更好地了解农耕知识。”
林晓指着地图,认真地说道。
王大山听后,眼前一亮,高兴地说:“哎呀,还是你们年轻人有想法。就按你说的办,这下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在林晓的帮助下,农耕体验区的规划逐渐完善。
村民们按照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手工制作区也准备就绪。
村里的老人们热情高涨,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准备把传统手艺传授给游客。
终于,农耕体验和手工制作项目正式对外开放。
开业那天,村子里热闹非凡,游客们络绎不绝。
他们有的在农田里亲手播种,感受着泥土的芬芳;有的在手工制作区认真学习剪纸和编竹篮,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王支书,你们村的这个项目可真好,让我们这些城里人也能体验到农村的生活。”
一位游客兴奋地对王大山说。
王大山笑着回答:“谢谢您的夸奖,这都是大伙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您在这儿玩得开心,要是有啥建议,可一定要告诉我们。”
看着游客们满意的笑容,王大山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许多挑战等待着他们。
在经营过程中,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由于游客数量过多,农耕体验区的农具和种子出现了短缺;手工制作区的材料也有些供不应求。
王大山立刻组织村民们开会,商讨解决办法。
“乡亲们,咱们的新项目受到了游客的欢迎,这是好事。但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农具和材料不够用了。大家想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王大山看着大家,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一位村民说:“咱们可以多买一些农具和种子,材料的话,村里的妇女们可以加加班,多准备一些。”
另一位村民提出:“我觉得咱们可以和周边的村子合作,让他们提供一些农具和材料,咱们给他们一定的报酬。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带动周边村子的发展。”
经过讨论,大家决定采纳第二个建议。
王大山立刻联系周边村子的村干部,说明了情况。
周边村子的村干部们纷纷表示愿意帮忙,很快,农具和材料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翠谷村的农耕体验和手工制作项目越来越成熟。
游客们不仅能在这里体验到农村生活的乐趣,还能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
村子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一天,王大山和秀兰来到村子的后山,俯瞰着整个翠谷村。
只见村子里一片繁荣景象,农家乐和民宿里住满了游客,农耕体验区和手工制作区里欢声笑语不断。
“秀兰,你看咱们村现在多热闹啊,这都是大伙努力的结果。”
王大山感慨地说。
秀兰靠在王大山的肩膀上,笑着说:“是啊,多亏了你带领大家。不过,咱们可不能骄傲,还得继续努力。”
王大山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没错,时代在发展,咱们村也要不断进步。我相信,只要咱们团结一心,翠谷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王大山和秀兰手牵着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在时代的浪潮中,翠谷村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