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泣样呼吸
[病案]张某,女性,27岁,于1987年7月13日来诊。患者自述于七天前因与人发生激烈争吵,情绪激动,随后出现持续性抽泣样呼吸,终日不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期间曾自行服用多种中西药物,包括镇静剂、抗焦虑药及中药调理,但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患者自觉胸闷、气短,伴有轻微头晕,但无明显胸痛、心悸等不适。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 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杂音,肺部呼吸音清晰,心率规整,未及异常。腹部柔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无St-t改变;胸部x线片显示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治则]疏肝解郁,宣通肺气。
[取穴]针灸治疗:取肺俞、肝俞、膻中、内关、足三里。进针得气后,用电针仪密波治疗30分钟,呼吸逐渐恢复正常。第二天复诊,仍依上法,痊愈。
[评析]本例患者之证候颇为罕见,其病机之演变亦颇具中医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患者系因情绪激动、与人争吵后起病,此乃情志致病之典型表现。《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肝气郁滞,横逆犯肺,致肺气肃降失常,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受损,故出现抽泣样呼吸之特殊症状。此证乃肝肺同病,气机失调所致,体现了中医\"五脏相关\"的理论精髓。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情志因素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呼吸系统功能,这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
在治疗上,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采用针灸疗法,取肝俞、肺俞二穴以调理肝肺二脏之虚实。肝俞为肝之背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肺俞为肺之背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宣肺降气,恢复肺之肃降功能。膻中穴为八会穴之一,乃气会之穴,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针灸大成》有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凡气机病变必取此穴,以调畅气机,疏通气道。再配以内关穴,此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可调理阴经经气,安神定志,缓解情绪波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具有补益正气、调理脾胃之功,可鼓舞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此组配穴,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既针对病因(肝气郁结),又针对病机(肺气不降),同时兼顾整体调理(调畅气机、扶助正气)。具体操作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7天为一疗程。诸穴相配,相辅相成,故收效迅速,充分展现了中医针灸\"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抽泣样呼吸逐渐消失,情绪趋于平稳,睡眠质量提高,食欲增加,充分验证了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此案例不仅验证了中医理论对情志致病的认识,也展示了针灸治疗在调理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方面的显着疗效,为临床治疗类似病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针灸治疗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探索中医理论在情志致病方面的应用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