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神色一滞,看着哭泣的皇后,到底还是没好意思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盘托出,只是含糊的说道:“儿臣做错了事,现在已经知道错了,请母后在奶奶面前替儿臣说说情,让陛下放过儿臣吧。”
李承乾清楚自己这次犯得错究竟的有多离谱,他明白庆帝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废太子都是轻的,怕是他最后连命都可能保不住。
他不想死,更不想被废太子。
只是现在服侍他的心腹,以及他养的那些门客幕僚,此刻怕是都已经被庆帝尽数诛杀。
他不敢离开太后的宫殿去找朝中的大臣求助,生怕庆帝会派人出宫追杀他。
因此,他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皇后和太后两个人身上。
可是见皇后这副模样,又能给他多少助力?
李承乾心中不由得升起几分绝望,暗恨皇后当初为何会被卷入庆帝与叶轻眉的纠葛之中,最终导致整个家族都被陈萍萍屠戮殆尽。
若他有一个强大的外戚支持,又怎会落到如今被困宫中的境地,无人为他在朝中奔走?
李承乾埋怨皇后,却忘记了,倘若他真有一个强大的外戚背景,庆帝又怎会立他为太子?
就像现在,如果庆帝想要转而立李承泽为太子的话,未免将来李氏皇权旁落,那第一件事,绝对是除掉淑贵妃的母家。
这也是淑贵妃疏远李承泽的原因所在。
一旦李承泽成功上位,那她背后的家族就要像皇后的家族一样,难逃覆灭的命运。
若是李承泽最后失败,那等待他的唯有死路一条。
淑贵妃学识渊博、心思玲珑剔透,她早就看出了庆帝并没有换太子的意思,李承泽成功上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权衡利弊之后,淑贵妃在儿子与家族之间选择了后者。
她以疏远的态度表明自己并不支持李承泽争夺储位,也代表了家族和李承泽划清了界限。
这是一种无奈却必要的选择,既是为了保全家族,也是为了自保。
李承泽自然明白母亲的苦衷,也默契地接受了她的决定。
除非必要,他几乎很少入宫去见淑贵妃。
这份心照不宣的默契,或许正是这对母子之间最为深刻、也最为真挚的情谊了。
不过这份默契轮到现在的李承泽的话,那就是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接受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即便原主失败以后,淑贵妃及其母家又如何能躲过新帝的清算?
退一步讲,即使侥幸躲过一劫,也注定会被驱逐出京都的政治中心,被无限的边缘化,
此后也要一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活着,生怕一不留神就碍了皇帝的眼,再次招来灭顶之灾。
既然想要在京都这个政治中心站稳脚跟,又怎么能什么事都不做?
可反观李承泽成功上位的话,又怎么会待见这么一个在自己夺嫡的时候,未曾提供丝毫助力的外家?
到那时,即便大权在握,他恐怕也只会将母家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因其在关键时刻的疏离而心生嫌隙。
风险与收益本就是一体两面。
若不想承担风险,大可选择偏安一隅,平静度日,何必送女儿进宫。
既然身在京都的权力旋涡,女儿不仅被送入皇宫为妃,还成功诞下皇子,成为皇权争夺的一部分,又何必在关键时刻刻意疏远,试图置身事外?
没有付出,哪里来的回报?
权力的游戏容不下犹豫和退缩,一旦选择了退让,便意味着放弃了主动权,而失去主动权的一方,注定会被浪潮吞没。
党争的残酷就是从不给予软弱者喘息的机会,也绝不怜悯那些企图明哲保身的人。
在朝堂之上,党派林立本是常态,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彼此博弈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然而一旦涉及到夺嫡之争,这种复杂的格局便会瞬间简化。
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保持中立,每一个人都需要明确自己的站队。
支持哪位皇子,意味着押注于怎样的未来。
一个家族可以观望一时,却不能一直观望。
因为任何模糊的态度或观望的行为,都会成为各方打击的目标。
朝堂上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冷酷无情——要么坚定立场,全力一搏;要么被浪潮吞没,沦为棋盘上的弃子。
而这,正是权力争斗的本质所在。
所以在李承泽委婉的和外家接触了一下,明白对方依旧选择明哲保身后,就明白了自己以后对这个外家的态度了。
穿越者的身份让李承泽虽能继承原主的记忆,但记忆终究只是记忆。
就像是看到了一场大戏,尽管能让人产生短暂的喜怒哀乐,但终究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记忆中的情感属于过去的主人,而新的灵魂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判断与联系。
对于李承泽而言,原主的记忆只占他对身边人态度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基于他与这些人实际接触后的感受。
他会仔细衡量对方愿意为自己付出多少,又是否值得信赖,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决定他如何回报对方。
这次衡量的结果很明显,淑贵妃及其母家在李承泽的心中,地位尚且不如身边的范无救和谢必安。
不过既然原主看中他们,李承泽也就对他们温和一些。
嗯,就像以前那样好了,礼貌疏离,互不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