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盐场查案!大明官营盐场的最后一个灶户!
“多谢老先生。”温体仁说着接过老汉的细布口罩。
其实现在的温体仁已有五十七岁,只不过常年居于官场,看起来比较年轻。
老汉面色有些麻木的点点头,再次弯腰干起活来。
温体仁看了一眼远处躲在凉亭中的监工,悄悄迈步走到老汉身边。
“老先生,我是刚来盐场做事,此地规矩不怎么懂,您能给咱说说吗?”
“后生,看你这样子,应该是出身大户人家吧?愿意来盐场做事,看来是被逼到绝境了?”
老汉转脸打量温体仁一番后,直接做出了判断。
“诶,老先生,不瞒你说,我家中这些年确实遭了难,无奈之下来广东谋生,不想路上被歹人抢走盘缠,无奈之下只能来盐场混口饭吃。”
温体仁作为官场老手,很快就给自己编出一个身份和来头。
“哦,原来是这样,谁都有遇难的时候,既然来了盐场就好好干,在这饿不死人。”
老汉边说边拿着沙耙干活。
温体仁赶忙持沙耙跟上后者的节奏。
“老先生,咱这盐场这么大,每月产盐规模应该很大吧?”
老汉听到这,神情出现些许变化,开口道:“这盐场占地一万八千亩,每月出盐的数量也不一样,天好的时候能出五六千石盐,天不好的时候能出两三千石。”
温体仁听着老汉的话,心中快速盘算起来。
现在的大明朝,食盐的价格波动很大。
北境这些年天灾频发,一石食盐能值一枚银币,相当于以前的一两银。
在江南地区,因为靠近两淮产盐地,盐价基本都维持在五十枚铜币的价格。
在西南,西北等地产出的矿盐中,由于开采成本大,价格也将近一枚银币。
按照现在京城的盐价每石八十铜币算。
三千石盐高达两万四千枚银币!
“我的天,香山盐场竟然有这么大的产量!那为何城中的盐商每石盐要卖到一两银子?按理说,靠近产盐地,百姓应该能吃低价盐才是啊。”
温体仁看着老汉开口询问一句。
不等后者说话,在两人身后猛然出现一声暴喝声。
“你们两个不干活凑在一起做什么?不想干就给老子滚蛋!”
温体仁扭头一看,是刚才在凉棚中的监工,他手持马鞭横眉竖眼的瞪着自己二人。
“六爷,您消消气,这后生初来盐场做事,私下里问我些规矩。”
老汉陪着笑脸凑到监工面前。
啪!
监工看到后者,挥舞着手中的马鞭,直接抽在后者干瘦的脊背上。
“老刘头,你在咱盐场也是老人了,带新人做事规矩点,别想着偷懒,不然让你连口稀粥都喝不上!”
监工说完后,恶狠狠的瞪了一眼温体仁才迈步离开。
老刘头苍老的眉头紧皱在一起,强忍着马鞭在背后抽打出的血痕,默默的捡起沙耙继续干活。
“后生,我挨鞭子习惯了,不碍事,别问了,赶紧干活吧。”
老刘头叮嘱一句后,再次弯腰持着沙耙闷头干活。
温体仁站在原地久久无言,他目光直勾勾的盯着刘老汉被晒的黝黑的脊背,在这个干瘦的脊背上,一道血痕极为刺眼。
随着天色渐渐暗下,盐场的工人在监工点名宣布下工后,先后散去。
盐场数里外,刘家村。
劳累一天的老刘头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破旧的小院。
他孤身一人坐在灶台前,烧开一小锅热水,往里面抓了一把大米,同时把在路上顺道取的一把野菜丢进锅中一起熬煮,最后小心翼翼的在瓦罐中捏出一点食盐洒在锅中。
小院外。
温体仁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出现。
他抬眼看去,眼前这个破旧的小院整体由砖石建造,虽然历经时间和风雨,但是可以想象到当年这小院也是极为漂亮。
眨呀!
温体仁轻轻推开破旧的房门。
缓步走入院中。
他一眼就看到刘老汉孤身一人蹲在堂屋门口,捧着一只破旧的瓦碗,小口的喝着一碗稀粥。
“谁啊?”听到大门发出声音的刘老汉咽下滚烫的米粥,抬头看去。
一个人影安静的站在院子中。
“后生?你怎么来了?”刘老汉看到来人,赶忙把手中的瓦碗放在一旁的小凳子上。
“老先生,我来看看你。”温体仁迈步上前。
“还没吃饭吧?老汉煮了碗薄粥,你凑合一口吧。”
刘老汉说着,转身走向灶台,摸出一只稍微新一些的瓦碗把锅中最后一点菜粥盛起来小心翼翼的端到温体仁面前。
“后生,挨饿的滋味可不好受,快吃吧。”
温体仁沉默着没有说话,看着眼前的薄粥,在官场中练出的磐石之心疯狂颤动着。
不知不觉间,他眼底出现丝丝雾气。
“后生,你不是落难吗,若是不嫌弃,可在我家中住下。”
吃过薄粥后,刘老汉拉着温体仁的手,坐在堂屋中。
“老先生,实话告诉您,我今日对你说谎了,我非落难之人,我乃皇帝派来广东查案的官员,进入盐场做事是为查明一些情况。”
温体仁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身份。
“草民见过老爷。”刘老汉说着,就赶忙跪地准备磕头。
“老先生不必如此!快起来!”
温体仁一把扶起刘老汉。。
刘老汉起来后,看着眼前的温体仁眼神有些恍惚。
“老先生,我今晚前来是有些问题想请教您,不知您可愿意相告?”
“你问吧,我知道的都告诉你。”
“据我所知,香山官营盐场是有许多灶户的,为何现在盐场干活的全部都是募集的工人?”
“灶户?呵呵···多少年了,没想到今日还有人记得灶户。”
刘老汉自嘲的说着,继续开口道:“现在的刘家村就是当年大明洪武爷设立的灶户村之一,村中鼎盛时有盐丁三千七百人,历经多年后,现在的刘家村剩下的多是些老弱病残,整个村子人丁不过百余人,等刘家村消亡后,大明国再无灶户之民。”
温体仁听到这,顿时愣住。
他十分清楚的记得,在广东布政司给朝廷发去的户籍信息中,广东全省还有灶户三千八百九十七户,盐丁近万人。
“老先生,我想问的第二个问题,今日我们工作的盐场每年产盐如此庞大,为何广州府的食盐价格如此之高?”
“呵呵,官人有所不知,从隆庆朝开始,广东地区的官老爷就开始官官相护,他们用盐引为饵,吸引灶户中的富者去贩盐,听说许多灶户都因为贩盐而发财,后来盐丁中有许多人对官老爷的做法不满,持大诰去京城告状,最终那些去京城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而剩下的灶户逐渐被官府分化销户,广东各大盐场的盐工从灶户盐丁转变为募集已有多年。”
灶户是大明官营盐场的专属户民,属于工匠的一种。
因制盐需要许多特殊技能的,在这个封建时期,特殊的技能一般都会父子相传。
朱元璋在立国初期,为了维持全国的食盐产出稳定,设立官营盐场的灶户制度。
盐丁是指灶户家中成年的男性,并且掌握了制盐的技能。
在灶户制度中,在盐场参与劳动的盐丁进行集体劳动,生产食盐,虽然没有工资收入,但是每月都能在劳作的盐场获得数量可观的食盐,可以私人出售或换取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这项制度在大明朝持续多年。
事情的转机出现隆庆朝,由于穆宗皇帝实施隆庆开关的策略,国内的商人群体快速发展,许多商人世家出身的官员在广州任职后,发现了官营盐场和灶户之间的巨大利益。
经过多年蚕食,广东各大盐场的灶户基本上被折腾完。
曾经的灶户现在仅仅存在于广东布政司的户籍档案中。
“自从灶户逐渐消失后,广东的各大盐场被转包给盐商,这些盐商私下里就以低价募集无地的流民,或贫困的灶户盐丁,重新在盐场上工,那些盐商会根据盐工的家庭情况和个人情况发放工钱,这些钱刚好够盐工开支,所有人都处于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状态,而那些控制盐场的盐商,自然就会把盐价提高上来。”
此时的刘老汉抽着温体仁递来的旱烟,苍老的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常年在盐场中进行艰苦劳作,让他的四肢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病变。
“老先生,你在香山盐场多年,是否听说,每年产出的大量食盐都流向何处?”
温体仁语气稳定的再次询问。
“呵呵,若是提起此事,老汉我可有话说!”刘老汉说着笑容带着凄厉和忧伤。
“二十年前,我的独子和村中十几个不甘于现状的后生潜入那些盐商运盐的船队中,三年后,其中一个后生撑着一口气,乘一个海商的船回来告诉我们,那些盐被运送到了辽东,贩卖给了建奴!
而村中的十几个青壮后生,生死不知,再也没有消息。”
刘老汉说着,苍老的眼中流出两行清泪。
温体仁听到这,双手猛然紧握!
他清楚的记得!二十年前自己任编修,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当时朝廷中出现了一件事。
朝廷对辽东建奴实行物资控制,一切生活必需品都严禁贩卖到当时努尔哈赤控制的地区。
但经过长达数年的物资管控,努尔哈赤不仅没崩溃,反而越发壮大!
后来万历皇帝下旨调查,没多久就爆发了党争,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没曾想,广东的盐政竟然会牵扯到朝堂旧事和辽东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