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悬海外的流求岛。
这几年。
已经有不少情报人员渗透进去。
岛内的一举一动都在天眼组织的监视之下。
伪隋政权经过几年的发展,打造了大量的海船。
将生活在山上的土着居民迁到平原地带,教授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并以武力征服了周边岛屿,以及北部的琉球群岛。
掌控人口二十万余。
看到杨氏政绩斐然,宇文衍心里其实还挺高兴的。
流求和琉球群岛虽然散布海外,与大陆实为一体。
早在商周时期,甚至更加久远的时代,就有沿海渔人泛舟至此。
随着中原造船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渡海登岛定居下来。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正月。
东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与诸葛直率领士兵乘船探求夷洲。
夷洲就是流求岛。
由此。
流求及其周边岛屿正式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
随后,更多的渔民迁居岛内,繁衍生息。
只不过,历史上直到南宋时期,才将流求及附属岛屿纳入泉州府管辖。
在小皇帝看来。
杨氏在流求建立伪政权,对流求及琉球群岛行使管辖权。
可以说,此地就算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了。
毕竟,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杨坚以前是大周随国公的事实。
虽然叛乱后被诛,杨氏家眷被通缉。
但仍然是华夏百姓,大周子民。
能够让流求更早地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辖范畴,宇文衍自是乐见其成。
相当于委派了一个没有名分的总管或刺史。
还不用朝廷花费一文钱。
有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这也就是他为何不急于出兵讨伐的原因。
江西道,湖南道。
同样在积极推行朝廷的各项政令。
除开驿站改造,官学、钱庄、炼铁高炉的建设。
开荒垦田,修路搭桥,改善交通状况将是两地官府的重中之重。
宇文衍多次提出:
想要富,先修路!
此话已经深深烙印在各地方父母官脑海中,也是官员考核的重要方面。
江西、湖南多山,不过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可以大力发展水运交通。
民生方面,
推广成熟的沤肥、垄耕种植、嫁接、饲料加工、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技术。
朝廷给南方百姓免除十年的赋税,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另外,南方气候湿润,适合茶树生长,茶叶品质上佳。
各道将大面积广泛种植茶园、茶山。
打造完善的种茶,制茶,贩茶产业链,大力发展茶经济。
保证日益增长的茶叶贸易需求,增加地方百姓收入。
此前。
宇文衍和农学馆贾仲明提过南方农作物的品种选育之事。
特别是水稻的培育。
小皇帝把杂交水稻的概念说了出来。
关于杂交水稻,他的记忆中知道一些基本信息。
就是选用两个有差异的水稻品种,让其进行杂交,互补优良性状,进而得到更加优良的品种。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增加产量,另外也能提高抗病性,抗倒伏性等。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断地进行培育优化。
宇文衍坚信,只要有人朝这个方向去坚持探索研究。
得到的结果必定会越来越好。
年后,数十名农学馆的相关人员动身南下,筹备种子培育事宜。
他们持有特殊令牌,需要的时候,地方官府必须全力配合。
统一后的南方搭上了中原王朝崛起的顺风车。
不论官员,百姓,都能切身体会到诸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时间进入四月。
关中平原试种的数十万亩冬小麦成熟了。
麦粒饱满,金灿灿的。
麦穗随风摆动,金色麦浪在微风吹拂下欢快摇动。
比起春小麦来,似乎要好上许多。
去年,朝廷承诺若是欠收则补以春小麦同等产量。
有不少自耕农便选择了试种冬小麦。
特别是长安县新丰村的百姓。
听到是皇上的意思,二话没说,将家里的地全都种上了冬小麦。
对于当朝天子。
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尊崇与拥护。
眼见麦田里的庄稼终于到了成熟的时候,看样子收成不会太差。
众人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虽然对皇帝有足够的信任,但涉及到全家人的吃饭问题,说一点不担心那肯定是假的。
“大爷,我就说了皇上的话准没错吧!”
“切,这一个月来是谁晚上不睡觉,跑地里来看几次的?”
“哈哈……”
众人心情大好,有说有笑起来,
不远处的官道上。
一辆马车缓缓驶过。
车内。
宇文衍看着这片金黄的麦田,脸上露出的灿烂的笑容。
冬小麦试种成功,以后一块田地能种植两茬作物。
麦子收割后,可接着种植大豆。
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收成。
豆子富含蛋白质,可做豆饭,还能磨豆浆,做成豆腐,豆皮等豆制品。
是粟、麦、稻等主粮之外,极其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
返回皇宫。
小皇帝就让宇文衎,宇文术,萧瑀三人前往“金鳞院”接受劳动改造。
和那里的孩子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割麦,翻地,种豆。
这是宇文衍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情。
持续时间一般是一个月。
这样的田间劳作,磨练心性,体会农人艰辛,对三人的成长是很有用的。
至少宇文衍心里这么认为。
三人如今十三岁,虽不能完全理解小皇帝的一片苦心,却也不敢不从。
他们可是宇文衍的小迷弟。
不仅慑于其帝王之威,更是折服他精湛的武艺,以及小皇帝自认为的人格魅力。
“小言子。”
“给贾仲明传话,详细统计冬小麦的亩产量。”
“做好麦种的筛选、存储,今年秋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宇文衍打量着手上的一把麦穗,剥了几粒放到嘴里,一边对墨言说道。
“是,陛下!”
墨言随即出了大殿,让通传舍人出宫传达皇帝口谕。
这几年。
农学馆在贾仲明的带领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包括农具创新,改进垄耕种植法,沤肥之术,病虫害防治,种子培育,果树嫁接,牲畜、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饲料研制等方面。
作为馆主,贾仲明和算术馆的甄族,天文地理馆的刘焯,都给封了个朝散大夫的闲职。
当初,小皇帝从民间招募的这些行业兴趣爱好者,已经帮他实现了众多心中设想的事情。
比如天元数字、天元字母的普及,珠算,编纂算经,拼音,大周字典,过洋牵星术,经纬坐标等等。
每一桩。
每一件。
放在当下,都是划时代的存在。
而且。
这些新生事物,正悄然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