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作坊里的木瓜丝大部分是使用从分厂运来的半成品加工,只有小部分是在作坊里晾晒的。
虎子叔是整个生产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隔天拉一次货,按着作坊和店里的生产需要,带来不同的东西。
高考完第三天就是虎子叔要来送货的日子,苏渺和苏元正直接坐顺风车回了苏家村。
停雨之后,二伯已经带着工人抢救被吹倒的小木瓜树了,苏渺考完试时间充裕,决定回去看一看具体情况。
没让虎子叔开车进村里,直接从大路拐进来,到了分厂门口。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厂子大门一般都是关上的,只有上下班或者运货需要的时候才会打开。
厂门的钥匙有四把,苏元正一把,二伯和二伯母一把,还有志飞嫂子一把。
苏元正拿出了一串钥匙找了找,然后面露尴尬的说:“渺渺,爸没带厂门钥匙,上次单独拿着的,忘串在一起了。”
苏渺往厂里探了探头,静悄悄的,似乎没人的样子,但是宽大的场地里晒着木瓜丝,一片连着看起来有点壮观。
“没事,爸,要不我们直接去园子吧,从这去园子比回家近,一会儿看了树苗我们再回家去。”
正当两人要转战木瓜园的时候,安翠从仓库出来,还提着一个木制的耙子,是用来翻木瓜丝的。
她眼尖的看到大门外的两人,连忙喊道:“十叔!渺渺!有人在有人在!忘带钥匙了你,我这就开门。”
说罢放下工具,跑过来开门。
“嫂子,原来你在啊,我看着厂里没动静,还以为都去摘木瓜了呢。”
“二伯母她们是去园子里摘木瓜了,不过你忘了自己定的规定?厂里24小时得有人值守,免得有闲人进来了,所以我们都是轮流守着的。”
“隔得久了,我还真是忘了,辛苦大家把厂子运作得这么好。”
苏渺和父亲在厂里逛了一圈,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
苏元正看见大门边停放的一辆三轮车,记起前两个月二嫂打来电话说给厂里多配一辆三轮车拉木瓜,苏渺大手一挥给批了两辆,这不是就能用上了吗。
他指着三轮车问:“安翠,这三轮车是厂子里的吗?”
“是的,十叔,刚买不久呢。”
“行,正好我和渺渺直接骑车去园子里看看,就不用等他们回来了。”
他们回来前没打电话提前通知,主要是苏渺不想麻烦二伯一家又辛苦给他们打扫院子,一会儿他们自己整理一下床铺就可以了。
所以他们悄悄出现的时候,还真是吓了二伯一跳。
“阿正,渺渺,你们回来啦!怎么没提前说一声,我好给你们把院子扫出来。”
“不用这么麻烦,一会儿回去扫一扫晒个被子就行了,这么好的太阳,搞卫生很快的。”
二伯母正带着工人摘木瓜呢,看到他们回来也惊喜跑过来,连抱在手里的木瓜都没记得放下。
“渺渺~你回来啦~嗯!看着真精神!肯定考得好!”
苏渺笑着点头,亲昵地过去挽二伯母的手:“二伯母,这次考试我答题可顺了,辛苦你和二伯帮我给祖宗烧香了。”
二伯母轻抚了一下她的脸,说:“有什么辛苦的,你是我们家最有出息的,都盼着你高中呢。”
二伯伸手来拿苏渺手上的行李袋,说:“别在太阳地下晒着了,先把行李放进小屋里,我带你们去看看小树。”
因为之前苏组长已经提醒过,所以在台风季来临之前,二伯就已经围了一圈防风网了。
但是小树的抓地力不够,还是被吹翻了一些。
种小树的地是和志飞哥长租的,和原本的园子紧连着,正好合成一大片。
二伯指着小树说:“倒了一小半,一些伤了主根的苏组长说救活的可能性比较小,我就先集中种到一角,到时候实在不行了再挪出去。
其他伤到细根的就扶正,剪了一些枝叶,补了养分,应该问题不大。”
苏渺仔细的观察那些小树,伤了主根的那一批,枝叶明显已经蔫了,看起来不太妙,可能是要损失掉了。
“二伯,按着以往来说,台风季不止一个台风,看天气预报这次都还不算太大,我们得防着后面可能会有的大台风。”
二伯一脸愁容的说:“是啊!前几天那场,感觉把土都吹松了,我们给夯了一遍。苏组长说每棵树单独做支撑是最好的,但是工作量太大,明天要过来看看别的办法。”
苏渺点点头,说:“好,那等明天苏组长来了,我们再一起讨论。”
他们回来,最高兴的就是三婆了,拉着苏渺的手,一遍一遍的问她好不好,考试怎么样,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放假了有没有吃到好吃的,好玩的,将来要到哪里去上大学,远不远,过节放不放假,一年能回来几次。
苏渺耐心地一一回答,倒是二伯在旁边听着直摇头,笑道:“妈,这分数还没下来呢,哪就知道要去哪个学校,再说了学校放不放假也不是学生说了算了。”
三婆转过脸来赶大儿子走开:“去去去!一边儿去!你又没上过学你知道个屁!
我渺渺一定能去她填的第一个学校!而且放不放假都有法定的,法是谁定的?是人民定的,我们就是人民。
我是不知道现在的政策才问的嘛,你真当你妈是文盲老太太呢!”
二伯连忙哄道:“好好好!是儿子我忘了您是私塾里的头名,全村最有文化的老太太,儿子我连您一根脚趾都比不上。您是生不逢时,身处乱世,往前点往后点,您都能是女状元!”
三婆傲娇地哼了一声:“哼!你知道就好,干活去,别在这碍眼。”
“遵命!”
见二伯连蹦带跳的往后院去了,苏渺好奇的问:“三婆!您以前读过私塾呢!还是头名!太厉害了,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跟我说说。”
年纪大了,就是喜欢追忆往事的,特别是人生高光时刻,家里的孩子听得都能背了,如今有个愿意听的,三婆高兴极了。
“渺渺,你听三婆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