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爷子本身就在南方住了些年的,自是知道南方一到夏季就会遇到一些洪灾,雨水少的一年,就能丰收,但凡是雨水丰的一年,必有洪灾。
说是南方是富庶之地,但也只是一些地势略高一些的地方,一年能种两季,且气温适合种粮食。
但那些地势低的地方,一种就洪灾,一样的会闹得百姓民不聊生。
周尚书半低头说道:
“今年北地雨水丰一些,还以为这是好年头丰收在前,没想到,后来这雨水刹不住,所以,南方又被洪灾了。”
“而且还有两地的土地的差异,所以,今年全皇朝都会减收。”
周尚书说到这时,转头看向南宫煜道:
“国库里,现在银子倒是有了,但却没有了粮食,一个国家,没有存粮,如果边境上发生战乱可怎么办?”
“都说兵马未不动,粮草先行,如今,没有粮草,怎么能先行?”
“正好这些日子,南郡那边又来挑衅,原本南宫老侯爷留守在边城的那些兵士这次怕是又要上战场,这次我来拉走这些粮食,就是要送到南方,一部分赈灾,一部分做粮草。”
南宫煜一听轻轻的叩着桌子,这点粮食,哪里够?但现在这点粮食都得让周尚书来,可见,是真的被粮食给逼急了。
南宫煜脑子里飞快的转换着,这样下来,就算是有了银子,也买不到粮食的。
周尚书继续言道:
“皇上最近愁得都有白发了。”
南宫煜张张嘴,没说什么,还是顾景春来回的看看两人,最后出声道:
“那我们就催着点,让他们尽早的收好晒好了,可以送到南方去。”
屋子里的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这其实也解决不了最大的问题,大楚国周围的几个国家,要说粮草最好的,就是南郡了。
去年皇朝洪灾,还借着以前老侯爷与南郡那边的一位老将军那些年打仗打出来的惺惺相惜的关系,还在南郡买了一批粮食回来应个急。
而如今,听说去年那老将军也去了。所以,南郡那边是看大楚这边连年的洪灾,怕就是想趁大楚病要大楚的命了。
他们送走了周尚书,但南宫煜一直端坐在那里,似乎在想着什么。
回来的两位老太傅对看一眼,谢老爷子出声:
“瑾之,你有什么想法?”
南宫煜叹了口气说道:
“有办法,但可能我的办法用了,最后很难收尾。”
两个老太傅对看一眼,坐下来:
“说来听听。”
南宫煜还是没下定决心要不要说出来。
两个老人家也没催他,只是平静的看着他,等着他开口。
好久后,南宫煜轻轻的挥了一下手,屋顶上飘下一个黑衣人,等在门外的青衣也转身出去了。一会儿,整个书房内就只有南宫煜和两个老人。
南宫煜才轻声说道:
“你二老对上次的万马奔腾去掉十万兵有什么看法?还有这次的稻谷一夜提前一个月成熟。你们有什么看法?”
两老有些惊讶,上次的万马奔腾的事,他们也只是事后听说,当时的场面很是可怕。但后来说是天罚。
这次稻谷一夜成熟,说是菩萨显灵,但他们找不到更多的原因,哪怕他们不是那么相信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但还是不得不信啊。
可是,现在听到南宫煜这么问出来,两老神情都凝重了三分。
南宫煜轻轻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道:
“那不是菩萨显灵,也不是天罚,而是人为。”
两老吃惊的样子,让南宫煜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
“人家都说,怀璧其罪,这个人,有这样的本事,要是公布出来,你说,这个人会不会不被世人所容?”
两老轻轻的点了点头,有这样的本事的人,那就是逆天的存在,这样的存在会让更多高位的人忌惮。
南宫煜再一次看向两人,认真的一字一句的说道:
“这个怀璧者,就是曦儿。”
舒太傅的手上的杯盖砰的一声掉下来,惊得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自己那个外孙女,有这样的本事。
南宫煜看看眼前的这两个老人,他们都是见多识广,且有学识的大儒了,听到这样的话,一样的吃惊异常。
“我不知道曦儿是从什么时候起有的这样的本事,开始我知道的时候,就是她用这个本事救活的我,所以,我能活过来,不是因为什么冲喜,而是曦儿解了我的毒。”
“后来,她又用这个本事救下了梁轩文,而梁轩文的毒更麻烦,是蛊毒。”
“杨老太医略知道一些曦儿的本事,但他却没见过曦儿做大事时的本事。所以,我走哪里,曦儿都跟着我,她不放心我。”
看向认真的听着他说话的两老。南宫煜又道:
“我们到这里来,也是因为曦儿,曦儿的本来,只是她能借山间树木的生长之力。所以,她能号令万马,能让植物一夜成熟。”
“前两天,曦儿也是看到了皇帝写来的信,知道现在国库中一点儿调动的粮食都没有了,所以,假借着祭天之势,让稻谷一夜成熟。”
两老听说后,神情有些凝重。
“煜儿,那么你说这次能解决这个事,是要怎么解决?你还是打算利用曦儿的这个本事。”
南宫煜苦笑一下说道:
“没有曦儿的本事,连皇上都束手无策,你们还以为我还有另外的什么办法么?能解决的这个事,还真的不是我说的,是曦儿也担心着南方的百姓。”
“她说,她能让那些被水淹了的稻田重获生机。让稻谷正常成熟的活下来。”
舒太傅已平稳下来的心情,想了一下就说道:
“就算如此,你们还是要先治得了洪水,不然,那水淹着,不也没用?”
南宫煜点点头道:
“是,所以,这个问题,谁去治水。”
谢太傅哼一声说道:
“我们在南方住过那么多年,自是知道一些问题,朝廷每年拔下来的赈灾银子,最后能真正到百姓手上的少之又少。”
“但好歹,有点陈粮也好,会开仓放粮,一年洪灾后,基本上第二年都没有更大的洪灾,只会有一些小范围的灾情。”
舒太傅虽说没有去过南方,但也听说过这些事。
也是跟着轻轻的点了点头。
谢老太爷又道:
“只是现在有些问题,去年就闹了大灾。没想到今年又是大灾。连着大灾下来,南方的粮仓里,是肯定没有赈灾的粮食了。哪怕是陈粮也没有。”
谢老太爷自是知道南方的情况。本来就是天灾,还要加上一些人祸在其中,老百姓都很老实,能过都不会去闹事,但如果还像现在这样,连年的灾情严重的话,那老百姓就会闹事了。
任何一个王朝最后都不是伤在皇族里的,都是被百姓闹事起给推翻的。只不过,有些贵族借了百姓的势成了事再成立了下一个王朝罢了。
但真正不能忽视的,就是百姓。
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谢老太爷看向南宫煜道:
“要是你们真的能让稻谷活起来,那我给皇上写封信,让你舅舅去做赈灾官员。”
南宫煜点点头道:
“其实,我也是这个想法,有舅舅在,多少给我打掩护的人是有了。”
舒太傅言道:
“可是曦儿还在坐月啊。这孩子才二十天呢。”
南宫煜点点头道:
“是的,就是因为这个,我们没敢说现在去。”
两位老人又对看了一眼,其实也明白,南宫煜和顾若曦看来是早就下定了决心要去的。和他们俩说说,只是想让他们帮他打个掩护就是了。
南宫煜又说道:
“现在的问题是,曦儿没事了,坐月子对她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好处,她的身体需要的是山间的灵气。所以,那天我把她抱去了林子里,在林子里,她就是王。”
“眼下,我们的两个孩子似乎也有她娘的本事,只是孩子还小,不懂怎么用,睡觉时,就会在她们的身上出现一些雾样的东西罩在他们的身上,所以,只要是睡着了,我们都抱回房间去。”
两个老人又惊讶的看了一眼,没说话。
南宫煜道:
“我要是和曦儿走了,两孩子得有照顾,还有,这边的一些事,还得有人来处理,我这里,有皇上的人,毕竟,这个县城可不是儿戏的地方,这里产的是金银。”
“所以,我们要是走了,别人不知道,皇帝是一定会知道的。所以,两位外祖父,你们看,我这事,要不要奏明了皇上。
不说,我们肯定逃不过他的眼睛,但说了,我和他之间,就不再会是以前那样的简单的君臣。他会疑心,会……”
南宫煜没说完,但谢太傅和舒太傅都懂,本意其实也只是想要为百姓做点好事,但这事要是说破了,可能就会伤到了自己。
到是好事没做成,可能还会害了一家一族。
两老也就明白了南宫煜和顾若曦在顾虑着什么了。
他们三人都没说话,在屋子里沉默着。
良久后,谢老爷子说道:
“这事,还得你舅舅出面,曦儿还有十天算是出月了。我写信,让你舅舅主动请旨去赈灾,他去了先制住了水,你们再以跟着我回江南祭祖为名,带上你母亲,还有你两个孩子,我们大张旗鼓的去,倒是不用避人耳目。”
“到了地方上,我相信你们出手也来得及,毕竟,离稻谷真正的成熟还有一个月左右。”
南宫煜一下子笑了,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但是,要劳动外祖爷和外祖母,这样一路行来,会累及老人的。
但他们缺的就是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出行,如此有了理由了。
南宫煜也马上给谢老爷子说道:
“舅舅那边,就不用你通知了,我来说,我的人传消息更快。我会让他们传到的。”
谢老爷子却是笑道:
“信可是以你们传,但这个信得我来写。”
说着,谢老爷子转身回到书案后,坐下来就提笔开始写信。
写好了,他交给了南宫煜:
“这是暗信,你舅舅看得明白。”
南宫煜懂,各家各户都有一些自己的暗号,他们这些家主们,就会搞这种。
南宫煜点了点头,顺便加了一句:
“你可以在里面加一件事么,让舅舅告诉南宫侠,让他去请旨去守南边的边城。”
南宫家守南方,这是大楚皇朝建立以来一直都知道的事。南宫家现任侯爷没用,但南宫侠也是南宫老侯爷的儿子,且,还是一个会打仗的儿子。
虽说老侯爷不在了,南宫煜从小就是跟着做了伴读,但现在有南宫侠,南宫煜还是想让祖父的威望传下去。
但,南宫肃是没用了。
有舅舅帮南宫侠提一提,应该是没问题。
谢老爷子的密信马上就送了出去。在第二天,就摆在了谢道儒的书桌上了。
谢道儒看了那信,站在窗前很久。
他虽说回了朝堂,开始只是想帮妹妹撑个腰,让侄子和儿子以后的仕途走得顺一些。
但他并没有过多的插手进朝中的一些事,只是大多时候算是皇帝的军师罢了。
但现在父亲要让他出头,说好听了,是为了黎民百姓,但这中间的麻烦很多。
赈灾这种事,那向个争的人,都是为了在其中贪一些。但要是自己去争这个位,怕是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猜忌。
但父亲的信上说,这是大事,回头再和他说明其中原由。
第二天,谢道儒在上朝的时候,他们说起南郡挑衅的事的时候,平时不吱声的谢道儒此时却出列提出,不让,战!
皇帝都没想到一向沉稳的谢道儒此事上会宣战。
户部周尚书还没回来,但户部的侍郎上前道:
“现在因为天灾,朝廷实在没办法调动粮草。”
谢道儒却站出来说道:
“皇上,战,而且粮草也不会差得了多少,臣愿意自请去组织粮草,并且下南边赈灾。”
“首发粮草,并不要很多,当年南宫老侯爷驻守在边城时,在有战时,就带着兵士们应战,无战时,就练半天,耕种半天。”
“所以,南边边城的守城官兵这些年,几乎没有向朝廷要粮草,这个,户部应该是可以查到的吧?”
“边城的战士,在老侯爷的带领下,开荒十万余亩,年入粮仓足够他们抵一两年的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