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那些大多数情况都实属无奈之举,绝非如同韦兴这般特意以婴孩作为炼丹材料。
韦云实在想不通韦兴究竟因何缘由致使国家沦落到如今这般田地,但他不得不承认,韦兴准确无误地猜透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一直以来,他从未有过登上皇位的念头,因为他深知唯有冷酷无情之人方可稳稳端坐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之上,而他显然并非如此。
“孤欲掌控天下之兵权,在歼灭秦国与赵国以前,孤绝不会将大权归还于他!“
韦云怀揣着属于自己的雄心壮志以及抱负,想要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
他毫无迟疑地向这对父子袒露了自己的勃勃野心,并且坚信他们定然能够作出明智且恰当的抉择。
只听得韦兴一阵剧烈咳嗽之后说道:“咳咳咳……除了解军卒之外,朕愿意将全国各州郡的兵马尽数交予你掌管。
朕对你的能力有信心,同时也期望你能够尽好身为叔父的责任。“
至此,韦兴终究还是毅然决然地将手中的兵权完完全全地交付给了韦云。
事已至此,倘若韦云有心推翻韦真、自立为帝,压根无需大费周章。
他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就足以说明他压根儿就没有那份亲自登上皇位、主宰天下的念头。
如此一来,韦兴便可以确信无疑地认定,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完成了最后的使命。
待到韦云转身离去之后,韦兴缓缓地将目光投向眼前这个始终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的亲生儿子,禁不住深深地叹息一声。
紧接着,他那原本还稍显柔和的面庞,刹那间犹如被寒霜覆盖一般,变得无比严肃而冷峻。
“朕对于你的所思所想可谓是心知肚明,包括你平日里那些暗中筹谋的举动,朕也都一清二楚。
然而,朕不得不直言相告,以你目前的实力与能耐,根本不足以担当起为我大晋统一天下的重任。
所以,你务必要学会隐忍,暂且按捺住心中的野心以及种种手段,耐心等待时机到来。
等到他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之后,那时才是你真正展现自身抱负的时候!”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这个儿子简直就是自己年轻时的翻版,不仅性格相似,就连行事作风都如出一辙。
甚至在某些方面,其疯狂程度更甚于当年的自己。
韦兴清楚韦真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不甘示弱的劲头,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认为韦真能够超越韦云,出色地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因此,他衷心期望着韦真能够再多忍耐一些时日,静候韦云为他们父子二人成功打下这片江山,而后再施展出属于一代帝王应有的雷霆手段。
听到父亲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韦真低垂着头,轻声回应道:“是。”
韦真点头应下来,面上还是那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只是韦兴脸上却并没有因为他的‘隐忍’而感到高兴。
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在想什么...
韦兴走得很快,或者说他那被丹药早已击垮的身体早就已经糜烂不已,韦云还未来得及施展抱负,这位大晋的皇帝就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韦兴自即位以来,历经一十四个春秋。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晋国却灾祸连连,民不聊生。
先是天灾肆虐,旱涝交替,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接着又是人祸频仍,各地叛乱四起,烽火连天。
这些乱局让本就艰难的民生雪上加霜,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在对外战争方面,晋国更是遭遇惨败。与邻国秦国交锋时,不仅未能取得胜利,反而痛失秦、中二州。
若不是定王韦云英勇善战,力挽狂澜,恐怕就连元州也要落入敌手。
这场失利使得晋国国力大损,颜面尽失。
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无论是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还是市井之间的黎民百姓,皆对韦兴这位皇帝深感失望和愤怒。
他们认为韦兴治国无能,导致国家陷入重重危机,实在不配君临天下。
因此,当韦兴驾崩之后,众人经过商议,勉强给他定下一个“惠明”的庙号,多少也算保留了一丝最后的体面。
韦兴离世后,其子韦真遵循孝道,为父守丧整整一月。
在此期间,朝中诸多大臣纷纷上书恳请韦真继承皇位,以稳定朝纲,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韦真深知责任重大,但见众望所归,便顺应民意,毅然接过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玉玺,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并改元“昌泰”,由此拉开了一段虽短暂却在史册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帝王生涯。
几乎就在韦真登基称帝的同一时刻,定王韦云因功勋卓着,获封晋国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至此,韦云手握重兵,掌控全国军事大权。
不仅如此,凭借其辅政王的尊贵身份,韦云更有权干预朝政,过问朝中大小事务。
一时间,韦云权倾朝野,成为晋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可以说是晋国在风雨飘摇之际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最后一根顶梁柱了。
此人功绩赫赫,注定名垂青史,后世之人无不对其推崇备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大家皆言,如果他未曾离世,那么晋国的未来或许将会截然不同,定能避免走向灭亡的命运。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摆在眼前,纵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力,在那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面前,又有谁能够真正抵挡得住这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呢?
即便是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堪称救国英雄的韦云,最终也是无能为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