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讲究流水线作业,一条龙服务,常见的有装修一条龙、洗浴一条龙,殡葬一条龙等等,追求的就是客户满意度。
在这起案子中,李忠辉团队把杀人抢劫这件事干成流水线,抢劫汽车、杀人埋尸、转移赃物、销售分赃一条龙,分工明确,十分的专业。
本书在之前悍匪杨天勇的章节中提到过这种犯罪方式,同样是杀人抢车,手段极其残忍,但是效率并不算高,经常是好几个月下来才干成一单。
本案中的李忠辉团伙可比杨天勇团伙的效率高多了,他们是一单接一单的走量,已经形成这个产业的工业2.0流水线了。
这两个团伙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销售环节,抢车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快速出手,安全的把车卖掉,这也是很多同类案犯都纠结的一个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负责销赃的人必须要神通广大,本案中的二号人物毕广军就是专门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也是本案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
此人是辽宁省武警总队的一个大队长,而且是省武警系统的散打冠军,能量十分了得。
而主犯李忠辉为长春人,这起案子准确的来讲,是沈阳和长春的两伙人合作,由李忠辉团伙负责杀人抢车,而沈阳的毕广军团伙负责销赃环节。
两伙人在十个月的时间里,作案十五起,杀死十三人,共抢劫汽车十四辆,前前后后的涉案人员一共十八个,手段疯狂残忍,而且规模十分庞大,在当时闹的老百姓人心惶惶。
由于涉案人员众多,所以本书中只挑选关键人物来讲述,其他的小喽喽基本就是跑腿打酱油的,可以不必理会。
首先登场的自然是主犯李忠辉,由于此人最终并没有被活捉,所以导致很多作案细节没办法弄清楚,同时也给其他案犯留下了一些推卸责任的空间,但是并不影响读者从旁观者角度了解此案。
李忠辉出生于1971年,老家在长春市南关区,身高一米七五左右,身材偏瘦,面相凶悍,看起来就不太好惹。
实际上李忠辉也确实不好惹,此人上学的时候就喜欢打架,初中毕业之后就开始混社会了,虽然不是什么牛逼的社会大哥,但打架敢下死手,非常的勇猛。
李忠辉团伙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他的同学或者校友,年龄都要比他小个一两岁,这是因为李忠辉在上学时打架就出名了,学校里的同学都以能跟着辉哥混为荣。
李忠辉初中毕业之后,就步入了社会,由于他哥哥是公交公司的公交车司机,所以受到哥哥的影响,李忠辉也干起了司机这行,但是他的起点要比哥哥高一些,他开的是出租车。
当年干出租车这行,收入还是不错的,因此李忠辉的闲钱比较多,再加上他比较爱玩,所以他的出租车生意干的并不认真,有事没事的就跟之前那些小兄弟凑到一起吃饭喝酒。
经常跟李忠辉一起玩的,后来基本上都是本案中的涉案人员,其中主要人物有以下几个。
一、张玉新,比李忠辉小四岁,是所有案犯中最小的一个。
二、徐大力,比李忠辉小两岁。
三、唐志海,比李忠辉小一岁。
四、石云彪,比李忠辉小一岁。
五、姚立军,比李忠辉小一岁。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比较重要,这个人叫王勇,是本案中的三号人物,此人是李忠辉初中的同班同学,同样是比李忠辉小一岁。
王勇这小子名字听着比较猛,但是此人却长了一张娃娃脸,并且身体瘦弱,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案发时虽然他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是如果说他是个初中生,根本就不会有人怀疑。
王勇初中毕业之后没什么事干,就跑去给李忠辉的哥哥当公交车售票员了,所以跟李忠辉一家人都非常熟悉。
也正因为如此,王勇对李忠辉十分崇拜,觉得辉哥打架猛,在社会上混的好,而且还非常够意思。
但是由于王勇的外表太像小孩了,李忠辉并不看好他,老子是社会大哥,身边朋友太多了,哪有空搭理你,你想给我当小跟班都排不上号。
此时的李忠辉基本上赚点钱就都和朋友们挥霍了,所以时间一长,开出租的收入就不太够用了,李忠辉便开始研究搞钱的野路子了。
所谓的野路子,就是出去偷车,但是他没有技术,基本上就是靠运气,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太好出手。
不过毕竟是不花钱来的,卖点钱就行,李忠辉先后偷过两次,一共到手四五万块钱,这在那个年代已经相当给力了。
那边的王勇看到辉哥花钱如流水,活的十分潇洒,自然是非常羡慕。
他也知道李忠辉的钱是怎么来的,于是便总在李忠辉耳边念叨:“辉哥,你们就带我一个吧,我也想跟你们混。”
王勇同样知道张玉新、唐志海他们几个也参与进来了,大家都是同学,既然他们能干,那我肯定也行。
没想到李忠辉十分不屑:“你老实的卖你的票吧,就你那小样的,过来了能干啥啊!”
王勇当时就急了,马上表明了决心:“辉哥,你等着,看我给你们露一手。”
几天之后,王勇就偷偷的把邻居家的车钥匙偷了出来,又把邻居的面包车直接开到了辉哥面前:“怎么样辉哥,我还行吧?”
辉哥看了看面包车,十分的满意:“你小子行啊,那你就过来吧。”
不过此时李忠辉就是把王勇当成小跟班来使唤,因为出去打架站场子这种事,王勇这个小老弟是拿不出手的。
接下来日子里,这伙人一直没放弃偷车的打算,但是他们不会技术开锁,只能想办法去偷车钥匙,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账了。
到了1995年一月份,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再不弄点钱的话,年都过不去了,几个人最后一商量,干脆直接抢一台车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