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意以外,汉武帝还玩了一招,也给朝廷带来了不少收入。
这个方法就是:盐铁酒官营。
盐铁酒,都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必须品。
人要吃饭,就离不开盐;至于铁器,只要耕种,就必须购买铁质农具;
酒和盐铁类似,也是人们生活中需求频次比较大的物资。
当年吴王刘濞为什么敢挑头谋反,就是因为他的封地有矿山和海。
不仅矿山可以采集铜,然后铸钱。而且海水可以晒盐,人不能不吃盐,所以他有源源不断的钱。
有钱,就有胆子造反。】
--朱元璋:“当年张士诚这个土贼,就是个私盐贩子!可恶啊!”
--秦始皇:“张士诚?元璋老弟,为什么你提起此人如此咬牙切齿啊?”
--朱棣:“老秦头,你有所不知,这张士诚是我父皇当年的死对头!”
朱棣闻言,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深邃,仿佛穿透了岁月的长河,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为众人细细道来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那段错综复杂、恩怨交织的往事。
\"老秦头,你确实不知,这段恩怨,乃是我大明开国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父皇与张士诚之间,一段难以言喻的较量。
话说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父皇朱元璋与张士诚,便是这乱世中的两位枭雄。
张士诚,出身微寒,原是一介私盐贩子,却因世道不公,揭竿而起,凭借着江浙一带的富庶与民心,迅速崛起,割据一方,建立大周,与元朝、我父皇的起义军以及其他势力形成鼎足之势。
父皇朱元璋,自红巾军起事,以微末之身,一步步走上起义军的领袖之位。
他深知,若要一统天下,恢复汉家江山,必除各路割据势力。而张士诚,便是其中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二人之间的恩怨,始于争夺地盘,却远不止于此。
张士诚虽为一方诸侯,却性格温婉,好文学,颇得士人之心,对百姓亦相对宽厚。
相比之下,父皇则刚毅果决,行事雷厉风行,所到之处,苛政猛于虎,却也因之迅速扩张势力。
两人性格迥异,理念相左,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
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两人对待盐铁之政的态度。
父皇深知盐铁乃国家经济命脉,遂推行盐铁官营,大大增加了朝廷收入,巩固了统治基础。
而张士诚,出身盐贩,对盐铁之利深有体会,却也因此触动了父皇的逆鳞。
两人在此事上多次交锋,各有胜负,但终归是父皇的深谋远虑更胜一筹。
然而,真正的恩怨高潮,还是在于那决定性的一战——鄱阳湖之战前夕。
当时,父皇已率大军北上,意图一举攻克元都,而张士诚却在这关键时刻,选择了坐视不救,甚至暗中与元朝勾结,意图阻止父皇的统一大业。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父皇,也让他下定了决心,必先除张士诚,再图北伐。
最终,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役之后,父皇成功击败张士诚,平定了江南。
张士诚虽为一代枭雄,却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其部众或降或散,而他本人则被俘后自缢身亡,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此战之后,父皇虽对张士诚的才华与手段多有赞誉,但对其在关键时刻的背叛亦是耿耿于怀。
这不仅仅是对权力的争夺,更是两位枭雄之间,对于理想、信念与未来的深刻碰撞。
而我等后人,谈及此事,亦应铭记历史,反思教训,方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与长远。\"
朱棣的一番讲述,让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动容,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那段复杂而深刻的恩怨情仇。
群聊之中,随着朱棣的讲述落下帷幕,一股轻松而又略带戏谑的氛围悄然弥漫开来。
这些跨越时空的帝王们,仿佛在这一刻卸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姿态,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下败将”大调侃。
--曹操首先发难,他那标志性的笑声在虚拟的空间里回荡,带着几分得意与不羁:“哎呦我去!这张士诚啊,放在咱们这儿,不就是我那‘仁德’的刘皇叔和‘碧眼儿’孙权嘛!你们俩加起来,也没能在赤壁那场大火中把我怎么样,哈哈哈!说起来,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三足鼎立’呢?”
刘备闻言,眉头微皱,嘴角却勾起一抹苦笑,回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自嘲:“哎!曹公此言差矣,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但说到‘仁德’,备虽不才,却也始终以此自勉。至于赤壁之战,乃是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强求。至于孙权,我们可是盟友,共同抵御北方强敌,怎可轻易言败?”
孙权一听,立刻坐不住了,他隔着屏幕仿佛都能感受到曹操的挑衅,怒斥道:“艹!谁是你的手下败将!曹阿瞒狗贼,你休要猖狂!想当年赤壁一役,若非我东吴将士用命,加上公瑾的智谋,你早已葬身火海!至于刘备,哼,咱们之间的账,可还没算清呢!”
这时,秦始皇倏然加入战局,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悠悠道:“照你们这么一说,朕的手下败将岂不是最多?整个六国,皆是朕的囊中之物。不过,话说回来,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壮大自身。尔等若能以此为鉴,方不负这千载难逢的相聚时光。”
刘邦见状,也忍不住插话进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豁达与释然:“秦皇言之有理,想当年我不过是一介亭长,却能击败项羽,建立大汉基业。这其中的关键,除了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知人善任,勇于自省。项羽虽勇,却失之于妇人之仁,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可见,胜败不在一时,而在乎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