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着突然弹出的好友请求,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呵呵,大汉的太子,竟然想向我请教如何造反?这倒是有趣。”
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刘据的好友请求,并发送了一条消息:“太子殿下,深夜来访,所为何事?若真是想谈造反之事,李某倒是乐意分享些经验。”
刘据见李世民如此直接,心中一喜,连忙回复:“唐太宗陛下,您果然爽快!我刘据确实有心事相求,望陛下能指点迷津。如今父皇政策多有不合我心,亦非百姓所愿,我欲挺身而出,为天下谋福祉,却不知从何做起。”
李世民收到消息,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太子殿下,造反非小事,需步步为营。首先,你要确保手中有足够的兵力,其次,要赢得民心,让百姓成为你的后盾。再者,情报至关重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最后,时机选择也极为关键,需在父皇政令失误、民心浮动之时,一举成事。”
刘据看到李世民的回复,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一盏明灯:“多谢陛下指点!我刘据定当铭记在心,步步为营,争取早日为天下苍生谋得福祉!”
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心中暗想:“这刘据,倒是有些志气。不过,造反之路,何其艰难,就看他能否走到最后了。”
于是,他又发了一条消息给刘据:“太子殿下,造反之路,荆棘密布,需有坚定之心,方能走到最后。李某愿助你一臂之力,但成败与否,还需靠你自己。”
刘据收到消息,心中感激涕零:“多谢陛下!我刘据定当不负所望,为天下苍生,也为我自己,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天幕之上,历史的画卷继续翻涌,而大汉与大唐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谋划与合作,悄然展开。
李世民见刘据决心已定,便决定更加深入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助其一臂之力。
他沉吟片刻,开始在聊天群中详细讲述自己的造反之路。
“太子殿下,李某的造反之路,始于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对民心的准确把握。当年,我身处乱世,眼见隋朝末年,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而朝廷却腐败无能,我深知唯有变革,方能救万民于水火。”
“首先,我暗中积蓄力量,广结天下英雄豪杰,他们或武艺高强,或智谋过人,皆因不满隋朝暴政而聚集于我麾下。同时,我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以仁义之名,赢得民心。”
“其次,情报工作至关重要。我设立了专门的情报机构,搜集各方信息,掌握朝廷动态,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我也利用这些情报,离间朝廷重臣,削弱其力量。”
“再者,时机选择尤为关键。我耐心等待,直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纷纷涌现,而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无力镇压。此时,我果断起兵,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攻占长安,建立大唐。”
“然而,造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起兵之初,我也曾遭遇重重困难,甚至几度陷入绝境。但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过人的智慧以及众多忠勇之士的支持,我才能够最终成功。”
“太子殿下,李某的造反之路,虽有其特殊性,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是相通的。你需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经验,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
刘据听完李世民的讲述,心中震撼不已。他没想到李世民竟然如此坦诚地分享自己的造反经验,更没想到造反之路竟如此艰难曲折。但他也从中看到了希望与信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多谢陛下如此详尽的指点!我刘据定当铭记在心,认真谋划,争取早日为天下苍生谋得福祉!”刘据在聊天群中回复道。
李世民见状,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欣慰。
他知道,自己虽然身处大唐,但能够跨越时空,为一位大汉太子提供帮助与指导,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对了!不论成功与否,切记误伤家人性命,史笔如刀,以朕为鉴吧!”
“哎!”
李世民长叹一声,便不再理会。
...........
与此同时,
大明!
洪武年!
朱棣正在阅兵,万国来朝!
为了秀肌肉,朱棣让郑和把所有番邦国家全都邀请来了!
大明,洪武年间,京城之内,气势恢宏的阅兵场上,旌旗猎猎,战鼓雷动。
朱棣身着龙袍,立于高台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整齐划一、士气高昂的军队,心中充满了自豪与豪情。
“今日,我大明国威远播,万国来朝,实乃我朝之盛事!”朱棣的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阅兵场上空,引得群臣与使节们纷纷跪拜,山呼万岁。
为了彰显大明之强盛,朱棣特命三宝太监郑和,远赴海外,遍邀诸国使节前来观礼。
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番邦国家,纷纷派遣使节,携带贡品,穿越重洋,汇聚于大明京城,共襄盛举。
阅兵场上,各国使节或惊叹于大明军队的威武,或赞叹于大明文化的博大精深,纷纷向朱棣献上赞美之词。朱棣则面带微笑,一一回礼,展现出大国君主的风范与气度。
然而,在这看似和平繁荣的背后,朱棣心中却也有着深深的忧虑。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力量上,更在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因此,在阅兵结束后,朱棣召集群臣,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诸位爱卿,今日阅兵,虽彰显了我大明之国威,但朕心中却也有一丝忧虑。”
朱棣缓缓说道,“我们不仅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疆土,更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来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长治久安。”
各国使节被大明的军容和郑和的航海壮举所震撼,纷纷表示愿意与大明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一位来自远方的使节(充满敬意):“大明的军力和郑和将军的航海成就,令我们深感敬佩。我们愿意与大明建立贸易关系,互通有无。”
--另一位使节(激动地说):“我们国家的人民渴望学习大明的文化和技术,希望大明能够派遣学者和工匠到我们国家,帮助我们发展。”
朱棣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展示力量的机会,更是一次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良机。
--朱棣(微笑着回应):“我大明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未来。我们将派遣学者、工匠和商人到各国,同时也欢迎你们来大明学习和交流。”
阅兵结束后,朱棣设宴款待各国使节,宴会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各国使节与大明官员亲切交流,共同规划着未来的合作与发展。
群臣闻言,纷纷点头称是,纷纷献计献策,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朱棣则耐心倾听,认真考虑每一条建议,力求在治国理政上做到尽善尽美。
与此同时,天幕之上,历史的画卷继续翻涌。
大明、大汉、大唐等朝代的兴衰更替,如同走马灯般在众人眼前闪过,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与无情。
然而,正是这些历史的教训与经验,成为了后人不断前行的动力与指引。
朱棣喝的正开心。
忽然!
【叮!大汉预备皇帝刘据请求添加好友?】
朱棣一愣。
“朕这是喝多了?”
“刘据?大汉有这个皇帝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