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一阵闪耀。
天幕也是开始盘点朱棣奉天靖难的全过程。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抵制建文帝削藩政策,自称“奉天靖难”,声讨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
早在建文帝削藩之初,燕王朱棣即深感恐惧,在僧道衍的策划下密谋举兵。
他们暗中选拔将校,勾置兵卒,招纳材勇异能之士,日夜操练演习,铸造兵器。
建文元年正月,朱棣派遗长史葛诚入朝奏事。建文帝朱允放召见葛诚密问燕府诸事,葛诚如实相告。
允炆遂让葛诚为内应。
三月,北平按察司佥事汤宗向朝廷告发新任按察使陈瑛和右布政使曹昱、副使张琏等人接受燕府贿金一事,建立帝立即下旨将陈瑛逮至京师,不久被谪官广西。】
【六月间,燕王护卫百户倪谅上变,告发燕府官校于谅、周铎等人参预密谋反判结果于谅、周铎被逮赴京师处死,建文帝并下诏责斥燕王图谋不轨。
朱棣见情势十分危急,佯狂称疾。
被建文帝派往北平监视燕王动静的左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到王府察探虚实,竟信以为真。
葛诚则暗地警告张昺、谢贵说燕王根本无病,千万不可轻信。同时密告建文帝实情。】
【此时,正赶上燕王护卫百户邓庸人朝奏事,经过一番威逼审讯,邓庸供出了燕王将举兵的实情。
于是,建文帝密令张昺、谢贵谋取燕王,葛诚与护卫指挥卢振约为内应。
张员谢贵奉朝廷密令调集卫卒人城,积极加强防务,同时飞章奏报请旨。
建文帝得报后,火速派内使持诏书赴北平,令逮捕燕王官属。
七月六日、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奔人燕府告密,把朝廷密敕和盘告诉朱棣。朱棣大吃一惊。】
【当时北平满城都是谢贵所率军土士,而朱棣王府护卫的精锐兵卒早被调到开平。
朱棣感到寡不敌众,忙与僧道行、张玉、朱能商讨对策。
朱能说:只须先擒杀统兵将领张、谢贵二人,其余敌众再多,也无能为力。
姚广孝献计:如今朝廷既遣内使速捕王府官属,我们不妨将计就计,把王府官属开具名单交付内使,让他诏张谢二人入府速人。
待其来到燕王府第,只消一人之力,便可摘杀。】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朱棣起兵前的事情,也是脸色一变,大骂道:
“这狗日的朱允炆!咱刚死他就违背朕制定下的祖训!竟然还敢削藩!”
一旁的马皇后朱标刘伯温李善长等人也是纷纷说道:
“陛下息怒,龙体为重。”马皇后温言劝慰,眼中却难掩忧虑之色,“建文帝年轻气盛,急于巩固皇权,未能深思熟虑,实乃可惜。但世事如棋,每一步皆有定数,或许这也是大明国运之转折。”
刘伯温轻抚长须,沉吟道:“陛下,削藩之事,虽有其必要性,然操之过急,必生祸端。朱棣王爷起兵,虽有违祖制,却也是被逼无奈,其‘奉天靖难’之名,亦非全然无据。此事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所能解。”
李善长则更显沉重,他深知这场内战将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创伤:
“陛下,眼下最重要的是平息内乱,恢复国家安宁。朱棣王爷若能以大局为重,早日归顺,或许还能减少损失,保我大明基业。”
朱元璋闻言,怒气稍敛,但眼中依旧闪烁着不甘与决绝:
“朕的子孙,岂能自相残杀!但事已至此,朕也无可奈何。传令下去,命各地藩王严守疆土,不得擅自起兵,以免局势更加混乱。同时,着人密查朝中是否有奸佞之徒,暗中挑拨离间,定要严惩不贷!”
众人闻言,皆点头应是,各自领命而去。
夜幕下,天幕上的光影继续流转,讲述着朱棣如何智取北平,收服人心,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与建文帝朱允炆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靖难之役。
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大明王朝的命运,也在无数人的手中悄然改变,向着未知的未来前行。
朱元璋望着天幕,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朱棣的胆识与谋略所折服,又为朱允炆的失策与固执感到痛心。
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内战都将给大明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但他更相信,只要大明子民团结一心,定能度过难关,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
与此同时!
大明。
洪武年!
朱棣看着天幕上自己起兵的事迹,也是老脸一红。
“哎哟卧槽!这天幕什么情况!朕这些腌臜事怎么这样公之于众了!丢脸啊!”
朱棣心中虽感尴尬,但面上却故作镇定,他环视四周,
只见殿内群臣或低头沉思,或面露异色,却无人敢出声打扰这份突如其来的“历史回放”。
他轻咳一声,试图缓解气氛,同时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曝光”。
“哼,天幕所现,皆是过往云烟。朕今日所站之地,乃是大明之基业,非区区过往所能动摇。”朱棣沉声言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起兵靖难,非为个人私欲,实乃为清除朝中奸佞,还大明一片清明。昔日种种,皆已成过往,今日吾等当着眼未来,共谋国事。”
群臣闻言,纷纷抬头,望向这位曾经的燕王,如今的永乐大帝。
他们从朱棣的眼神中看到了坚定与决心,也感受到了那份超越时代的胸襟与气度。一时间,殿内气氛为之一振,仿佛连时间都为之静止。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缓缓走出队列,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所言极是。天幕虽现过往,但陛下之功绩,足以光耀千古。臣等当铭记陛下教诲,齐心协力,共筑大明盛世。”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深知,要治理好这庞大的帝国,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他需要的是一个团结、忠诚且富有智慧的团队。而眼前的这些臣子,正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财富。
“好!诸位爱卿,既如此,便随朕一同,以史为鉴,开创大明新篇章!”朱棣豪情万丈地宣布道,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激励着每一个人的心。
朱棣身边的将领们见他面露尴尬,纷纷上前劝慰。
张玉轻声道:“王爷,天幕所现,不过是过往之事。如今王爷已登基为帝,开创永乐盛世,功绩卓着,这些往事又何足挂齿?”
朱能则笑道:“王爷当年英姿飒爽,智勇双全,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些事迹传扬出去,只会让世人更加敬仰王爷。”
僧道衍则合掌念道:“阿弥陀佛,王爷当年之举,虽有争议,但最终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天幕所现,或许正是天意,让世人明白王爷的苦心。”
朱棣闻言,心中稍感安慰,但仍有些不安:“话虽如此,但朕当年毕竟与建文帝争斗,难免给人留下兄弟阋墙的印象。”
此时,一位年轻的文臣站了出来,他名叫杨荣,是永乐年间的名臣,他恭敬地说道:
“陛下,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如今陛下开创的永乐盛世,正是对大明最大的贡献。至于过往的纷争,时间会证明一切。”
朱棣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哈哈大笑:“杨爱卿所言甚是,朕确实不必过于纠结。朕要继续努力,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让后世子孙都能记住朕的功绩。”
随后,朱棣下令加强天幕的管理,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更加注重文治武功,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而在天幕之上,朱元璋等人看到朱棣能够坦然面对过去,心中也感到欣慰。
他们知道,朱棣已经成长为一位英明的君主,能够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就在众人津津有味的看着天幕时。
忽然!
天幕一声炸响。
【朱棣装疯!还吃过猪屎!!!】
闻言,诸天沸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