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既得利益集团,开始变得躁动不安起来,纷纷寻找他们的官僚代言人,指责朝廷新政是在与民争利。
议会长官钱谦益,众议院长马士英,以及彰武侯杨崇善、惠安侯张庆臻、驸马都尉巩永固等一众勋贵和官员,迅速就结成了利益同盟。
凭借多年积累的政治势力和人脉资源,向朱媺娖推行的新政发起了挑战。
甚至连早已被朱媺娖,剥夺一切特权的淮王朱常清和益王朱由本,也在这个关键时候挺身而出,试图凭借着皇室宗亲的身份和影响力,阻止新政的继续推行。
与此同时,毕懋康、袁崇焕、史可法、曹化淳、何可纲、陈世良等一众革新派,也纷纷聚在一起为朱媺娖摇旗呐喊。
他们虽然也对新政的某些细节心存不满,但相较于守旧派,他们在江南地区的利益牵扯相对较少。
而且这些年,他们跟随朱媺娖一同创业,每个人都赚下了丰厚的家产,早已习惯了如今的这些新政制度。
因此,他们决定与守旧派分庭抗礼,在朝堂上展开一场唇枪舌战,新旧两个官僚集团之间的短暂合作,此刻却因为对新政上的分歧而分崩离析。
朱媺娖静观事态发展,始终未曾发表任何言论,只是运用手中的舆论工具,让《南京日报》和《大明日报》在持续宣传新政惠民的同时,如实转载双方的不同言论。
这样一来,原本局限于朝堂之上的争论,就迅速在士农工商兵各个阶层,乃至三教九流中广泛传播开来,引发了一场全民热议。
百姓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都期盼能抓住这次新政带来的机会,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谋取一个翻身的契机,摆脱世代贫困和被压迫的命运。
随着大讨论的深入,朝堂上的矛盾,竟然被转移到了民间,旧特权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十分微妙的变化。
以前百姓大多依附于特权阶级,以求生存与庇护;
如今在新政的影响下,依附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百姓们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
可这种转变,却并没有给国家带来稳定,反而因为利益的冲突和观念的碰撞,迅速朝着暴力对抗的方向急转直下。
朱媺娖抓住这个时机,毅然决定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大朝会,想将爆发的矛盾冲突,再次拉回到朝堂之上。
这次大朝会与往昔不同,地点并未选在乾清宫,而是在充满民主氛围的议会内召开。
大朝会当日,众议院大厅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三百六十把椅子上座无虚席,大批官员只能在大厅外等待会议消息,每个人的心中都感觉忐忑不安。
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线透过斑驳的云层,洒在大明帝国议会的殿堂之上。
崇祯皇帝满面春风、精神焕发,并没有因为放弃权力而变得颓废。
他身着一袭崭新的龙袍,龙袍上的金龙绣的栩栩如生,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每一片龙鳞都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大明王朝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朱媺娖身着华丽的凤袍,仪态端庄的陪同在崇祯皇帝身旁,二人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从容,缓缓走入帝国议会大厅。
他们一路走来,神态自若,不断向新旧两个阵营中的官员摆手示意,展现出了皇室的亲和力。
好似在告诉众人,今日这场大朝会并非是权力的角逐,而是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和平辩论。
当议会长官钱谦益走上主席台,郑重宣布大朝会开始后,整个议会大厅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马士英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快步走上了发言台。
他刚一站定,便向维新派展开了声嘶力竭的声讨,不断挥舞着手臂,言辞激烈的讲述着新政的种种弊端,维护旧有秩序和自身的利益。
“太祖皇帝在建国之初,为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便颁布实施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
皇权、士权、台谏之权,三者相互制约,又互相倚恃,支撑起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的稳固。
太祖皇帝颁布的户籍制度,那又是何等的英明之举!
依据国家所需,将天下百姓分为了士农工商兵五民,以此来保障国家的富强,让百姓们各司其职,免受生计奔波之苦,与家人一同享受安居乐业的生活,
使一个百业凋零的大明国,快速稳定富强起来,将不可一世的蒙元铁骑赶出了长城,让其从此不敢再挑起刀兵之祸,这才有了万国来朝的辉煌盛世之景。”
马士英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眼中透露出一丝对往昔荣耀的怀念,随后继续说道:
“在国家遭遇到困难的时候,熹宗皇帝心怀仁慈,体恤百姓疾苦,毅然决然将矿、盐、铁、丝、酒等税予以减免,让利于民。
此等仁政,后人岂能轻易更改……”
“满嘴胡言乱语!”
孙元化猛然从议员席位上站起身来,他那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脸被气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用那因愤怒而颤抖的手指着马士英斥责道,
“你这奸佞之徒,只看到了特权阶级的安逸享乐,却对这天下的礼崩乐坏视而不见。
大旱,蝗灾,疫病横行,人相食的惨状,这就是你口中的盛世吗?
大明国走到如今这一步,皆是你们这些满口仁义道德,实则自私自利之辈所导致的……”
“孙部长,还请稍安勿躁!议会就是大家自由发表言论的地方,你怎可如此无礼?”
朱媺娖见状,连忙拿起木锤,轻轻击打桌案,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制止了孙元化的大声斥责。
孙元化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首先是他这次入内阁,马士英曾当众质疑他的举人身份不足以服众。
孙元化自幼“天资异敏,好奇略”,对世间万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可却因为大明官场腐败,让他空有一身才华,却难以施展抱负,仅仅考取了一个举人身份。
这件事本就让他耿耿于怀,却屡次被人拿出来说事,这让孙元化心中如何不感到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