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李斯、冯去疾和王翦再次接到嬴政的召见通知。
选择只邀请他们几个,
显然是因为目前只有他们几个了解赵安。
而其他知情人士都不在咸阳城里。
至于夏无且,上次露面之后就一直在家生病。
虽然病情并不严重,
但毕竟年岁已高,
稍有不适就得好好休养。
李斯、冯去疾和王翦对陛下突如其来的召见感到困惑,
但作为臣子,随时听候召唤是他们的本分。
“参见陛下!”
三人异口同声。
“三位爱卿平身,寡人突然召见各位,”
“是有件事让寡人难以决断。”
嬴政话毕,留意着三人神色,
见三人并无异常,未待他们开口,便接着说道:
“寡人欲对那位掌柜加以封赏。”
“三位爱卿有何见解?”嬴政用的是“见解”,而非“建议”。
通常人们容易混淆这两词,认为它们无异。实则不然,
“见解”带有几分必须遵从的意味,
而“建议”则是更为和善的表达。
李斯三人自然捕捉到了这一微妙差别。
作为臣子,揣摩君主每一句话背后的意图是必修课。
“微臣以为,掌柜的确实该受赏!”
“他之前提出的各项策略和建议,每一条都极大地惠及我大秦。”
“不久前更贡献出了独轮车这样的工具。”
“堪称全能之才。”
“不过,鉴于我们尚未透露真实身份,”
“这份赏赐需谨慎考虑。”
李斯率先发言。
近来他忙于朝廷种种事务,
未曾拜访赵安。
但李斯清楚记得,数次化险为夷皆因赵安相助。
况且,他能感觉到,陛下面对赵安时的态度与众不同。
此时表明立场,也算预先与赵安建立良好关系。一旦身份公开,
两人的关系便能顺势更进一步。
“先前我曾想将女儿许配给赵安,看样子得抓紧实施了。”
李斯心中暗想。
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
却因近期事务繁多未能付诸行动。
他几乎都住在章台宫,回家次数寥寥。
忙完当前工作,他必定要回家落实此事。
“李大人言之有理。”
“掌柜的非朝中官吏,”
“又对我们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
“奖赏必须恰如其分。”
冯去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翦则保持沉默,在他看来,早该赏赐赵安。
只是如何赏赐是个问题。突然重赏一个默默无闻之人,定会引来不少风波。
赏赐过低,体现不出陛下的诚意;
过高,则难免要细数掌柜的功绩,
从而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王翦能考虑到的,
嬴政自然也能想到。
这正是他召来李斯三人讨论的原因,
目的就是要商议出一个恰当的赏赐方案,
既能展现帝王的诚意,又不至于引发他人非议,
特别是引起六国残存势力的注意。
在咸阳,王贲已派兵护送了不少六国贵族而来。
这些人不可能全都甘愿居于此地,
定有人心怀叵测。
扶苏一直在旁观察,也在思考如何妥善赏赐赵安。
一时之间,如何赏赐赵安成了嬴政等人的一大难题,
尤其是对于嬴政来说。
作为皇帝,他首次意识到赏赐一人竟是如此棘手。
沉默约莫一柱香的时间,王翦发言:“老臣以为,不如授予掌柜的客卿之位。”
“首先,我大秦的客卿地位尊崇。”
“其次,不易引起有心人关注。”
这是王翦深思熟虑后的建议。
他这么说自然有其道理。
大秦客卿的特殊之处,或许只有老秦人深知。
昔日商鞅、张仪、范雎,
及至如今丞相李斯,
初来乍到秦国时均任客卿,
之后凭功勋渐得实职。
可以说,客卿在大秦既显赫,
又极为虚幻,
能获得君王绝对信任,在秦享有尊重与发言权,
却偏偏没有实际权力!
通过几次接触观察,王翦确信,
掌柜的无意执掌权力,
因此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老师所言极是!”
嬴政眼前一亮。
他怎么就忘了客卿这一职位呢。
随即,他马上吩咐:“即刻拟旨,册封掌柜的为客卿。”诏书很快拟好。
嬴政命赵高亲自前往赵安府邸宣读。
尽管赵高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但陛下旨意,哪敢怠慢,
连忙率人赶往赵宅。
到门口时,只见那石守门。
“你们是谁?”
石警惕地问。
赵高非但不恼,反而笑道:“我们是来向府上老爷贺喜的。”
“陛下特地下旨册封。”
“劳烦通报令尊大人。”
赵高态度恭敬。
能得到陛下封为客卿的,绝非凡人。
万万得罪不得!
石愣了愣,虽不知客卿为何物,
但既说是陛下的旨意,便急忙去通知老爷。
不久,赵安偕同虞子期、钟离昧走出,
见远处的赵高,赵安问:“你们是宫里来的?”
问罢,他仔细端详,
发现他们的确穿着宫中的服饰。
“正是!”
“陛下有旨,请接旨!”
赵高笑说。
赵安未再多问,拱手行礼,虞子期等人也跟随着行礼。
这时代无跪拜之礼,
即便面对帝旨,也只需微微鞠躬行礼。
“酒肆掌柜赵安,屡献良策,”
“对国有功!”
“加之有李爱卿举荐,”
“今特封赵安为大秦国客卿。”
旨意简洁明快,
赵高宣读时,脸上肌肉却不自觉地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