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贞观三年讨灭突厥战事中,李靖因长时间卧雪受冻而落下腿疾,班师回朝后就一直闲赋在家,从此旁落了军中职务。
可李靖这些年积攒下的人脉,门下子弟香火情,可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前不久,陛下令十六卫紧急更迭军械的事情,李靖自然有所耳闻。
而让他更为确信,‘赛马一事最终导致李斯文封爵’这件事,最有力证据却是更换军械的时间。
紧随长安赛马,曹国公府骑兵队大获全胜后,十六卫就传来了全军戒严的消息。
说是更迭军械事关重大,不仅上下将士们全都要紧急加练,兵营各个出入口,也都安排上重兵把守,以防消息走漏。
但如今看来,看来当初曹国公府的骑队能大获全胜,十六卫全部戒严...问题就出在那个,自己当时以为是笑柄的‘铁靴子’身上。
以这个角度,再联想到曹国公府的骑兵队快了百骑、右骁卫近半个时辰的时间。
难不成...那个‘铁靴子’还能保护马蹄,可使骏马长途奔袭而不损的那种军械?
李靖心中难以置信,但除此之外,他又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解释。
默默长叹一声,自己不过闭门谢客几年之久,怎么就感觉...自己好像跟不上时代了?
念及至此,李靖再也不能将李斯文当做小辈看待,有些怅然若失的点头:
“看来彪子心中是早有定计啊,既然如此,那某这个做伯伯的理当支持一二!”
一听李靖这语气,李斯文就知道他误会了什么,急忙摇头:“卫公误会,某肯定是能随大军出征的,若是不去,光是陛下那关某就过不去。”
听李二陛下那意思,讨伐嶲州一事已成定局,自己也早早被他安排好了职务,这临时变卦...自己的下场可想而知。
李靖有些惊疑不定:“既然不是为了求取军职,那彪子此番前来是为何故?”
李斯文摸了摸鼻子,坦然说道:“天下何人不知我唐军军威,征讨嶲州平定祸端,不过迟早的事情。所以...某只是想借此机会,照付照付某那几个兄弟。”
听到这里,李靖这才明白他几次婉言的原因。
眼神微缩,直直的盯着李斯文,长久不言。
这小子胆儿也忒肥了点,自己上战场还不够,还想带上几位国公家的孩子...
这万一出了什么差错,整个长安都要乱成一锅粥!
不止如此,就懋功家这人丁不旺的情况,长子李震也是出了名的身体孱弱,纳妾生子一事上属于难堪大用。
若是再折了这仅存的一根独苗,知道自家香火断绝的李绩,怕是要怒上心头大军拔营,赶回长安质问皇帝!
嘶——李靖实在搞不懂,李二陛下究竟是怎么想的,竟然敢放李斯文上战场...
嗯...应该是了,既然李二陛下敢放心,一定是有万全之策,可保李斯文不会出现危险。
多半可能...是在军中安插几队的百骑精锐。
若是如此,那再多几个累赘,对百骑来说,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
实在不行,自己就厚着脸写封信,托苏定方小心照拂一二,将这几个小子安排到后勤。
押送粮草、整治军纪...这类职务能捞到军功,同时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思索至此,李靖点头叹道:“那几个小子素来与你交好,倒是一桩福气!”
李斯文有些惊喜的看过去:“卫公的意思是...”
李靖再次点了点头:“难得晚辈里有几个出息的,又是彪子你的请求,某这个做长辈的说什么也要帮携一二!”
说着,而后话锋突然一转:“不过...房相和知节家的那两个小子,陛下不大可能会允许,年纪太小,心智又略显稚嫩,贸然上战场只怕是祸不是福!”
李斯文低头默然,而后长长叹了声:“某之前对此,也有几分疑虑,现在看来是某有些心急了,他们确实不该上战场。”
李靖哑然失笑:“某算得不错的话...彪子你今年才十五,怎么,是着急做出一番事业,好让陛下认可,允许长乐长公主出宫不成?”
怎么你老人家也喜欢催促这事!
李斯文不想接茬,低头瞅着手中茶水,半晌后说道:
“若无大敌当前,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那以卫公之见,等平了嶲州,陛下离高丽还有多远?”
李靖脸上笑容一敛。
东征高丽一事乃是重中之重,除了李二陛下极其信赖的几位国公外,就只有皇后、几位皇亲贵胄可能知晓此事,这小子又是从哪里听来?
但转念一想,李斯文早早就开始帮着陛下筹集军费,想来...是李二陛下早有打算,偷偷透露给李斯文的?
李靖不敢打包票,但觉得真相大差不差。
毕竟皇帝想要洗白弑兄逼父的恶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一代明君,功盖前人,让显然瑕疵变成瑕不掩瑜。
稍作沉吟后缓缓而道:“征讨高丽啊...此事关系重大,即便是某也不敢妄加断论。”
“毕竟...前朝炀帝三度远征高丽的荒唐事还历历在目,不仅寸功未立,反倒大失民心,使得天下英豪并起。”
“而陛下从乱世一路征伐最终平定乱世,心中定是深谙前朝之谏,所以...陛下绝不会妄动刀兵。”
“某觉得...至少要等到大唐内部彻底安稳,百姓战意高昂,民心可堪一用后,此事才会被陛下提上日程。”
李斯文暗暗点头。
按历史的脉络来看,等今年开春,灞河解冻后,李靖、萧瑀等十三位皇帝亲信便会分走天下,察长吏贤不肖,问民间疾苦。
同年,樊国公兼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会率边军联合契必、党项部落击吐谷浑,大破吐谷浑,长途追袭八百余里。
若不是吐蕃突然闹了幺蛾子,求婚不成兴兵造反,征讨高丽一事,绝不会拖至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