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郑文继害怕老头老太太身体受不了,走的比较慢,而且走走停停,在风景好的地方会略作停留,在比较繁华的镇子也会住上一天两天的,主打一个佛系赶路,力求给两人一次完美体验。
结果也不错,走走停停逛逛,王老太太完全理解了孩子们成天想跑出去的行为,主要是心里比较闲,不急着做事的感觉真好。
王老太太还比较克制自己,如果看到东西可以随便买的话,那就更好了。
一路晃悠,终是到了边城。
一听说王老太太和郑老头都来了,少将军亲自迎了出来,直接带去军营旁边孤儿们的临时住所。
离得老远,就听到院子里的吵打哭闹声,几人推开院门,就看到院子中心有两帮小孩对峙,地上有个小女孩在哭,还有一些孩子躲得远远的,偷偷看着这边。
“这是干什么?”少将军黑着脸问。
小朋友看到少将军,都转了过来,但是都倔强的没有说话。
最后,才问清缘由,原来坐在地上哭的小女孩将自己午饭的半个粗粮饼偷偷藏了起来,吃完饭后就偷偷想往外跑,说是送给自家小弟弟,结果被一个皮孩子一把抢了去,一边火上浇油:“他们都不要你了,你还给弟弟吃呢,还是给我吧。”
说完几口就将饼吃完了,小姑娘被他推到地上,急的哭了起来,所以又出来了个打抱不平的,双方各带着一些小弟,就对峙了起来。
王老太太问了问小女孩的情况,原来小女孩叫来娣,五六岁的样子,父亲战死,母亲意外身亡,爷爷残疾,奶奶痴呆,姐弟俩靠着大伯生活,可是大伯身体也不好,家里孩子又多,经常断粮,实在没办法,就留下弟弟,算是给二房留个后,然后把来娣送到这里求条活路。
王老太太听了有些心疼,但也理解大伯的做法,这年头,生存艰难,想必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在孩子还能买卖的情况下,大伯也还是把她送到这里。
王老太太上前把小女孩拉起来,拍拍她衣服上的泥土,到处都是补丁,还有窟窿,比他们家之前的穿着还要差很多:“好孩子,不哭了,一会儿奶奶给你买糖吃。”
一听有糖吃,小女孩眼睛一亮,抽噎着说到:“真的有糖吃吗?我可以拿给我弟弟吃吗?”
王老太太摸摸她的头,真是个好孩子:“以后你跟着我走吧,去我家学本事,等你长大后可以赚钱给你弟弟买好多好吃的。”
小女孩眨巴眨巴眼睛,眼泪在闭眼的瞬间一串串的流下来:“真的可以吗?那我一定好好学本事,以后让我弟弟每天都吃饱饭,每天都有糖吃。”
旁边的孩子们忐忑的看着少将军和王老太太,因为少将军老早就和他们说了后面的安排,所以大一点的孩子都知道这个奶奶就是来接他们走的。
小孩子不懂掩饰,所有的惶恐不安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害怕都写在了脸上。
少将军开口:“这几位是王奶奶、郑爷爷和郑哥哥,他们是来接你们的,以后,会有更多的小朋友和你们一起生活,你们要友好相处,听爷爷奶奶的话,再让我知道你们谁天天打闹,必有重罚。”
最后一句语气有点重,有两个两岁多的孩子“哇”的哭了起来,气氛一时略显尴尬。
王老太太看了少将军一眼,把那两个小不点拉过来,给他们擦擦眼泪:“别哭别哭,跟着奶奶每顿都能吃饱饭,奶奶家里还有很多玩具,等回去了就给你们玩。”
又对着大家说:“奶奶家里养了很多孤儿,还有个学堂,等他们长大就可以去学堂读书,再长大一些还能学一些技术,以后好养活自己。你们和我回去,也和他们一样,可以上学,可以学本事,等你们长大了,想回来的就可以再回来。”
王老太太的一通安抚,让大家渐渐平静了下来,有些大一点的听说还可以读书学技术,心里窃喜了一下。
王老太太和郑老头就留在了这里,和小孩子们相互熟悉一下,郑文继跟着少将军去办理交接手续。
少将军给了郑文继一个名册,上面记录着孩子们的名字、年龄、父母名字、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大大小小一共六十三个,其中最小的一岁,最大的十二岁。再大一些的孩子基本上就没了,男孩子算是劳动力,女孩子家里的事情都可以做了,出嫁的时候还有聘礼,所以再难也不会送到这里。
这里面又是女孩子居多,尤其是八岁以下的,女孩子占了四分之三。
“少将军,先说好,不管这些还有没有亲人,现在我们带走了,以后长大后回不回去全看孩子自己的意愿,可不能我们辛苦养大了,回头家里人再找来要回去,这么多女孩子,要回去了谁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家养大的女孩子和男孩一样宝贵。”郑文继想起八月要自己交代的话,一字不差转给少将军。
“应是如此,这个主我可以做,家里人送来的那些孩子,送来的时候我就说过,既送到这里,以后就和他们没关系了。”少将军完全能够理解,也及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又商量了些细节,决定第二天一早启程,令人意外的是,少将军表示自己要亲自带人送他们回去:“这些孩子由于特殊经历,形成了两个极端,有的变成了大刺头,一天天的惹是生非,有些变得特别胆小,唯唯诺诺,我带着人送他们去,可以管管那些皮小子,也给孩子们一个缓冲,顺便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下每个孩子的性格。”
想想好像也是这个理儿,郑文继欣然应承。
那边王老太太一边和小孩子们相互熟悉,一边想:这六十三个孩子一回去,孤儿院就更大了,家里的羊要不要再添几头?八月好像说过小孩子要多喝奶才能长的高,身体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