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的斥候发现了我军的踪迹,将军认为,归德府中的那些鞑子会不会弃城逃跑?”
距离归德府不到二十里的行军路上,蒋西山的副将询问道。
“哼!跑?能跑哪去?若是多尔衮的那两万骑兵长时间与归德府的鞑子失去联系,你认为,归德府的鞑子会不会觉得,我军麾下拥有大量的骑兵?”
蒋西山不屑道。
他根本不担心鞑子是否会逃跑,就算这些鞑子跑了,又能跑到哪去,失去骑兵优势的鞑子,只能被迫与他们在野战或是守城战中硬碰硬,更何况,归德府的鞑子在没收收到关于多尔衮的确切消息前,肯定不敢弃城逃跑,一旦多尔衮率军返回归德府,却发现归德府已然落入明军之中,那留守在归德府的鳌拜会是什么下场。
…………………………………………………………
与此同时,归德府的清军将领鳌拜也正如蒋西山推测的那样,根本不敢开口提弃城撤离一事。
原因很简单,鳌拜只是归德府名义上的清军最高统帅,其麾下的满洲士兵可全都是多尔衮的嫡系部队,这些人在得知明军出现在归德府外时,全都嚷嚷着要让明军好看,完全没有撤退的打算。
哪怕鳌拜猜到了多尔衮率领的两万骑兵恐怕遭遇了不测,但这种事情只是他自己的推测,在无真凭实据的情况下,说出去肯定不会有人相信,甚至还会被安上一个心怀叵测的罪名。
多尔衮若是真死了,鳌拜也就不会有什么事,一旦多尔衮还活着,那他鳌拜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在面对种种压力的情况下,鳌拜只能选择固守归德府,等待多尔衮派人来与他们联络。
…………………………………………………………
翌日清晨,看着西城外明军几乎没有做任何休整,且没有建造任何攻城器械,直接依靠炮兵攻城时,鳌拜只能站在城墙上,凝视着城外的明军。
只见,一万明军摆好攻城的架势,两千炮兵,推着八百余门火炮向着城墙靠近。
在距离城墙八百米时,明军的炮兵便停止移动,这让鳌拜暗道一声‘不好’。
因为清军的火炮射程,哪怕是依靠城墙的高度加持,也最多只能射到七百米的距离,完全打不到明军的火炮。
就这样,鳌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的炮兵有恃无恐的装填炮弹。
“轰轰轰轰轰轰!”
片刻后,明军的火炮开炮了。
同时,城墙上的清军火炮也不甘示弱的开炮反击,哪怕炮弹根本无法击中明军,至少这样能给守城的清军带来一些心理安慰。
只不过,清军的火炮开炮纯粹是为了鼓舞己方的士气,完全没有杀伤明军的机会,反观明军的火炮,当城墙上清军的火炮开炮后,顿时便被明军的炮兵观察员记下了位置,很快清军的火炮就遭到了定点清除。
明军的炮击才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西城墙上的清军火炮几乎就被明军的火炮全部摧毁,只剩下三四门火炮躲过一劫,且不敢在开炮。
鳌拜得知情况后,在征求的军中其他将领的意见后,决定出城摧毁明军的炮兵阵地。
只要摧毁明军的火炮,失去火炮且没有任何攻城器械的明军自然无法顺利攻城。
很快,北城门和南城门便相继打开,清军从城内快速涌出。
北城门处有两千清军骑兵和五千步卒,南城门则只有五千步卒,但这些人可都是大清的精锐,全都是披着重甲的士卒。
不多时,两侧的清军便结好阵型,向着西城门的明军压去。
蒋西山见状,脸上并没有什么波澜,鞑子想依靠步兵冲击火枪阵,完全是痴人说梦,不过若是鞑子利用步兵吸引子弹,然后依靠骑兵冲阵,倒是有机会冲破明军的火枪阵。
为此,蒋西山立刻命令麾下的一千骑兵,时刻关注鞑子骑兵的动向,务必要牵制住鞑子的骑兵,不能让其有机会冲击明军阵地。
很快,防御炮兵左右两侧的明军便遭到了鞑子的进攻。
只见所有的鞑子步卒,全都是披着三层甲的精锐,眼中露出凶狠的眼神,一看便知道其战力强横。
好在明军拥有大量的火枪,鞑子除非能飞天,否则根本无法靠近。
随着两侧的鞑子步卒不断前进,双方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一百五十米!!”
观测员大声喊道。
“装填弹药!”
紧跟着,明军火枪指挥官便大声喊道。
明军士卒也开始有序的装填弹药。
“一百米!!”
“准备射击!!”
只见,前排的数百明军火枪手,全部抬起火枪,把枪口瞄准不远处的鞑子士卒,随时准备开枪。
另一边,蒋西山通过望远镜,突然看见,鞑子骑兵分成了两部分,顿时眉头紧皱。
“看来鞑子是铁了心要冲破我军的阵型。”
蒋西山随即转身对身旁的副将说道:“传我军令,无需节省,只要鞑子接近我军阵地,立即释放‘百虎齐奔箭’。”
“遵命,将军!”
…………………………………………………………
百虎齐奔箭,采用多管集中发射设计,通常为木制或竹制框架,内部排列大量火箭箭矢。
根据《武备志》记载,其标准规格可一次性发射100支箭。
靖难之役时期,燕王朱棣在争夺帝位时曾使用“百虎齐奔箭”,其大规模齐射能力在战场上形成威慑,被描述为“无敌般的存在”。
此器械在守城和野战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对抗游牧民族和倭寇时效果显着。
百虎齐奔箭代表了明代火器技术的高度成就,其设计思想甚至影响了现代火箭武器的发展。
…………………………………………………………
蒋西山口中的百虎齐奔箭,自然是经过改良之后的升级版,发射管采用钢铁制造,一次性可以发射四百发箭矢,专门用来对付鞑子的骑兵、蒙古骑兵以及西藏和新疆地区的骑兵部队。
百虎齐奔箭在此前对付多尔衮的骑兵中,已经证实了其的可靠性和杀伤性。
虽然杨三生已经拥有了数万骑兵,但从整体军力上来说,杨三生已经把大多数的军费花在了海军上,所以步兵和骑兵获得的军费自然相对较少,更何况,骑兵的花费数倍于步兵。
为了保证军费的稳定开支,骑兵自然不能大规模培养,因此,为了后期能够有效的对付敌军的骑兵部队,百虎齐奔箭这种可以大规模杀伤敌军骑兵的器械,自然会大规模推广。
这也算是弥补在爆炸弹未出现前,明军远程火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