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封王
听完在场众将领的讲述,杨三生心中已经有了盘算。
“诸位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新型铁甲和新型盾牌虽然在用途方面有所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型铁甲的防御力的确不错,若是往后有辅助设备可以协助士兵穿戴或携带更重的装备,这样是否就能减少在战场上,士兵所受到的伤害?”
众人听到杨三生的话语,并没有反驳,若是这话放在几年前,有人能造出可以抵挡火枪子弹的铠甲,肯定会被人嘲笑愚昧无知,就连满洲鞑子想要以肉身挡住子弹,都必须穿戴好几层铠甲,那也还需要一些运气成分在里面,而如今制造的新型铁甲却能毫发无损的挡住三十步以内发射的火枪子弹,的确是让人难以置信。
更何况,自从有了那些蒸汽机械后,军备物资的产出比以往多了十多倍还不止,而最恐怖的是,在松江府建造的那座造船厂内,正在研究制一艘,整个船身都被铁皮所包裹的铁甲船,并且驱动这艘铁甲船的设备也是一种蒸汽机械。
同时,那艘铁甲船的制造原型便是宋朝的车船(轮船),车船,以脚踏轮桨驱动,无需风帆,逆流行进自如,如今,铁甲船需要在内河和大海中航行,再加上铁甲船的重量,以脚踏轮桨驱动铁甲船肯定是无稽之谈,因此,铁甲船的驱动能力,便是替代以脚踏轮桨的风帆和蒸汽设备。
这种事放在几年前,他们连想象都不可能想象的出来,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因此,众人才对杨三生的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言论,没人出言反驳,反而是默认。
……………………………………………………
至于杨三生为何非得要坚持发展已经逐渐被淘汰的铁甲也是有原因的。
随着火器发展的越发成熟且强大,铠甲对于士兵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毕竟许多敌人根本不可能冲上前去与手持火器的军队肉搏,差不多冲到半路就死伤大半,军心也就散了。
同时,杨三生麾下的部分陆军将领也认为,铁甲只会限制士兵的快速移动能力和消耗更多的体力,不利于士兵在战场上的发挥。
而杨三生坚持的原因则是因为后世英国发明的第一辆坦克便由盾牌演变而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为了突破堑壕、铁丝网和机枪,便有英国学者提出疑问,为何不能给进攻的士兵发放一块盾牌,这样的话,有了盾牌的帮助,士兵便可以挡住机枪的扫射,从而轻松越过铁丝网。
只是,这一猜想很快便被否认,因为进攻的士兵携带盾牌的话,便无法使用手中的武器射击,这样一来,就会变成活靶子,且移动速度变慢,容易遭到炮弹的袭击。
很快,又有学者提出,在盾牌上开一个仅供射击的口子,这样一来,士兵便可以携带盾牌的同时,还能够使用武器进行射击。
可问题很快就来了,一个能够挡住子弹,还可以开枪射击的盾牌得有多重?普通的士兵在战场上真的能够依靠这种玩意快速移动吗?不会成为敌军火炮的靶子吗?
为此,英国学者便围绕这块需要快速移动,可以开枪射击,还能够抵挡子弹的盾牌,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进,而操作这块盾牌的士兵也从一人逐渐变成了两人、三人甚至是四人以上。
最终,英国学者围绕这块盾牌,研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
而这也是杨三生所期望的结果,汉人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他相信,就算他不直接告诉所有人结果,也总会有聪明人想到的。
随着今后的战争模式改变以及领土的扩张,与那些欧洲人大规模交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麾下的军队早晚会遭到欧洲人的炮击,以及今后研制出来的机枪和爆炸弹等,而为了应对爆炸弹、机枪、铁丝网等大规模的杀伤性火器,围绕着可以射击、移动以及防护为一体的盾牌,也就会运营而生。
同时,有了杨三生在如今提出来的理论以及不断的改进,相信今后的人会少走很多弯路。
……………………………………………………
一个时辰后,杨三生结束了在书房内的议事,正想挥手让这些人各自离去,却见在场的众人在相互对视了一眼后,齐齐的跪了下去。
见此情况,杨三生起身疑惑道:“诸位可还有事?”
“末将恳请小侯爷进王位!”
“末将恳请小侯爷进王位!”
“末将恳请小侯爷进王位!”
十多名武将齐声道。
看见这些人如此整齐的动作,杨三生心里哪还能不清楚这些人必然是早就商量好的。
对于封王一事,杨三生是不抵触的,只是还想再等等,哪知道,他麾下的这些将领们倒是迫不及待了,不过,随着南京朝廷的名存实亡,北方满清鞑子的苟延馋喘,谁都能看出来,改朝换代的日子快来了,这种从龙之功,可是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
“诸位的请求本侯答应了,只是需要准备一些时日。”
听到杨三生这么爽快的答应了,终将欣喜若狂,如今杨家马上就要封王,那距离登上那皇帝的宝座还远吗?
而他们这些人,也很快便能官升一级。
……………………………………………………
一月后,南京皇城内的傀儡皇帝朱由崧颁布诏书,言,靖海侯出兵收复阔别千年之久的汉土,功劳甚大,因功封为吴王。
对于朱由崧的任命,靖海侯府并没有搞什么虚伪的婉拒,而是直接接下诏书,当天晚上便把靖海侯府的牌匾给换成了吴王府。
很快,靖海侯因功被封为吴王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大江南北。
在满清鞑子为官的一些汉家官员得知消息,表面上大骂吴王居心叵测,乃是窃国巨寇,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派人联络吴王府,想要在北方作为内应。
随着杨三生搞的经济和贸易封锁,再加上天灾人祸,满清鞑子的日子可谓是越来越难熬了,当满清鞑子再也无法从北方的普通百姓手中榨取到粮食和钱财时,满清鞑子的屠刀便举向了北方汉人贵族和商贾身上。
第一批受害者便是在北方的汉人商贾及其背后没什么势力的小贵族,哪怕是当年对满清输送各种物资的八大皇商,也没能躲过鞑子的宰割。
只不过,山西的这八大皇商并没有遭到鞑子的屠戮,只是失去了不少粮食和钱财,而其他的一些商人,不仅失去了家产,甚至连全家老小的命都丢了。
至此,在满洲朝堂上为官的汉人开始人人自危,因为大家心里很清楚,一旦满清鞑子把抢到的粮食和钱财花光,第二批和第三批的受害者很快便会出现,而谁也说不准,如今在场的哪些人会成为下一批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