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和鲁肃的先后投效,让魏延信心倍增。
他觉得以自己当前的身份地位和所创立的基业,是时候去会一会那位硬骨头诸葛亮了。
此人虽然对自己有诸多不满,但却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一直被埋没在山野之间,实在是有些可惜。
这一天清晨,魏延在陈到的护卫下,带着诸葛瑾一同前往襄阳城郊的隆中之地。
根据监视诸葛亮的军机营兵士传来的消息:
自从正月里前往鹿门山访友,然后又陪同黄月英去黄家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诸葛亮就一直留在隆中,或学习,或劳作。
没过多久,他们便抵达了诸葛亮的草庐前。
陈到上前轻轻叩响了那扇略显破旧的门扉。
不一会儿,只听得“吱呀”一声,门被缓缓打开,一名少年从院内走了出来。
这少年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身着一袭青衫,面容清秀,气质儒雅。
他的目光扫过门口站着的众人,有锦衣玉袍的贵人,也有军中着装的将士。
但他的神情却没有丝毫的畏惧或谄媚,而是不卑不亢,十分淡然地开口问道:
“尔等何人?来此所为何事?”
就在这时,诸葛瑾步履匆匆地快步向前走去,心中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情绪在涌动。
当他走到那名少年面前时,他停下了脚步,目光紧紧地落在了少年的身上,上下打量着。
过了一会儿,诸葛瑾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口询问道:
“你是均儿吗?”
他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透露出一种期待和不确定。
那名少年听到这句话,脸上露出了十分惊讶的表情。
他凝视着眼前这位年长的人,心中涌起一股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他实在无法确定对方的身份。
犹豫了一下,少年还是决定开口回答道:
“在下正是诸葛均,敢问足下是?”
诸葛瑾听到少年的回答,心中的激动愈发难以平复。
他情不自禁地向前一步,伸出手紧紧拉住了诸葛均的手,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
“三弟,真的是你啊!
我们兄弟分别的时候,你才只有六岁,如今一晃眼,已经过去十年了。”
十年前,诸葛珪不幸离世,留下了诸葛兄弟三人相依为命。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诸葛珪的弟弟诸葛玄挺身而出,收养了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他们的姐妹们,并一同来到了荆州。
而当时的老大诸葛瑾,则跟随继母一同奔赴江东。
由于那时诸葛均年纪尚小,对于诸葛瑾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
所以此刻面对这位突然出现的兄长,他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这些年来,诸葛均经常从二哥诸葛亮的口中听闻关于他们大哥的事情。
每当二哥提起这位远在江东的兄长时,诸葛均心中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
如今,当他终于见到这位传说中的大哥时,那种亲近之感更是油然而生。
诸葛均凝视着眼前的诸葛瑾,感受着他手心传来的温度。
那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热度,仿佛透过手掌传递着彼此之间的亲情。
这种感觉让诸葛均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诸葛均才缓缓地吐出一句话:
“你……你真是大哥!”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如此复杂。
它既是对眼前之人身份的确认,也是对这份久别重逢的感慨。
话音未落,诸葛均便毫不犹豫地扑进了诸葛瑾的怀中。
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力量的拥抱,仿佛将他们多年的分离都融化在了这一刻。
兄弟俩紧紧相拥,感受着彼此的存在,一时间,时间似乎都停止了流动。
就在兄弟俩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时,草庐内突然传出了一个洪亮的声音:
“大哥,可是你来了!”
这声音如同惊雷一般,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紧接着,只见诸葛亮迈着大步从屋内走了出来,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诸葛瑾松开了诸葛均,转身迎向了诸葛亮。
两人对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地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个拥抱是如此的有力,仿佛要将彼此揉进身体里一般。
而在这一刻,兄弟三人的泪水也如决堤的洪水般夺眶而出......
魏延在一旁看着这感人的场景,心中也不禁有些触动。
过了一会儿,诸葛瑾似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猛地松开了怀中的诸葛亮。
然后有些慌张地开口说道:
“孔明、均儿,这是楚公,也是大哥的主公。”
听到诸葛瑾的话,诸葛亮和诸葛均这才将注意力从彼此身上移开,转向了门口的魏延。
诸葛亮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然后迈步向前,拱手作揖道:
“不知楚公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他的声音温和而谦逊,透露出一种文人的儒雅气质。
站在一旁的诸葛均也赶忙效仿兄长,拱手低头示意,表现得十分恭敬。
魏延晋升公爵的消息天下皆知,即使这偏僻的隆中草庐,诸葛亮也早已得到消息。
魏延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孔明先生,今日冒昧来访,一是为了恭喜你们兄弟重逢,二是想与先生畅谈一番。”
他的语气诚恳而亲切,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架子。
诸葛亮凝视着魏延,眼中的警惕之色虽然并未完全消失,但相较于之前,已经多了几分尊重。
他微笑着回应道:
“楚公客气了,请进草庐一叙吧。。”
于是,众人一同走进草庐,分宾主落座。
魏延开始诚恳地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钦佩,希望他能出山相助,共创大业。
而诸葛瑾也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二弟,楚公求贤若渴,如今又有如此基业,正是你施展才华的好时机啊。”
诸葛亮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
“只是亮久居山野,习惯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况且楚公麾下名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即使在下出山相助,恐怕也难以发挥太大的作用啊。”
魏延并没有因为诸葛亮的婉拒而气馁,他继续恳切地说道:
“先生之才,实乃天下罕有,如凤毛麟角。
如今汉室倾颓,天下大乱,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孤有心匡扶汉室,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还望先生能不吝赐教,助我一臂之力啊。”
一旁的诸葛瑾见状,也连忙附和道:
“是啊,三弟,楚公所言甚是。
以你的才华和智谋,若能出山辅佐楚公,必能成就一番大业,名垂青史啊。”
面对魏延和诸葛瑾的劝说,诸葛亮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
他知道魏延的诚意和决心,他心中又何尝没有一丝为国为民的抱负呢?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诸葛亮终于抱拳说道:
“楚公与大哥的美意,亮心领了。
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还请给在下一些时间考虑考虑。”
魏延见诸葛亮的态度有所松动,心中不禁一喜。
他知道事情还有转机,便不再继续提及此事,而是转而与诸葛亮谈论起一些学术问题来。
几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很晚了。
最后,魏延起身告辞,带着众人离开了草庐。
临走时,他特意让诸葛瑾留下,好让他们兄弟三人能够好好享受这难得的重逢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