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会产生共同的情感、态度和倾向,形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情感、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正式组织以效率为主要目标,非
正式组织以情感为主要目标。)
决策科学化(09 年)
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
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何谓再造(采取再造方法的结果: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包业务的增多)
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再造首先
确定公司必须做什么,然后确定如何做。再造不把任何事情想当然,它对“是什么”有所忽视,而对“应该是什么”相当重
视。
第二章、道德和社会责任
一、道德及四种道德观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辨明是非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
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功利观: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一方面,功利主
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
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权利观: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权利观积极的一面是它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但它也有
消极的一面(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接受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从而在组
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有不利影响的工作氛围。
公平观:要求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按公平原则行事,也会有得有失。得的是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失的是它
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
综合观: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
证和规范两方面因素。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约”:(1)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
(2)适用于特定团体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
在于他要求管理者考查各行业和各公司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二、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崇尚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
的一项责任。)
(2)以社会利益为重;(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从社会整体角度思考问题。)
(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视人为目的;(崇尚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超越法律;(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三、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
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
(2)个人特征: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这两个变量是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自我强度高的人
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
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大可能对其
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来指
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