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讲述好友的这段经历,抬眼看着沉思不语的苏辙。
关于此次的变法,他虽然政治态度没有弟弟那般尖锐,政治眼光也不如弟弟那样敏锐,但也是知道官家主张变法意在何为。
变法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朝中官员对变法一事,反对与支持的声音各持一半。
苏辙在苏轼的书房里坐了很久,直到史盈心派人来寻他时,他才离去。
翌日,苏辙在大朝会上,态度尖锐的斥责了如今的青苗法:“陛下,青苗法高利息这是在与农户争利!民间上等户能还的起利息,可却并不需要贷款;反观那些需要贷款的下等户,却是还不起高利息的。而地方官员与上级官府因政绩考核,硬性摊派,让那些基层官员利用变法反倒是变肥了他们。现下,虽然国库增收了银子,可却致使民间大量的农民为了能活下来躲税逃命,已有大量的土地出现兼并的状况。”
“臣认为保甲法...”
苏辙支持为了富国强兵而变法,但不赞成官府的这种牟利手段。
这话一出,朝堂上司马光、韩琦、苏轼也出列反对,就连王安石的两个弟弟也在其中。
这些人都是对变法的某些政策提出反对,比如苏轼是反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司马光与苏辙一般更关注民生行政问题……
当然站在王安石那边支持变法的人也大有人在,吕惠卿、章惇、曾布、蔡京等人便在其中。
吕惠卿:“莫不是因为变法触动了某些人的切身利益,才会遭到如此反对。变法意在图强,诸位到底是何居心?”
“变法并非不可行,只是个别政策实实在在是与民争利,陛下。”
王安石:“天不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一群朝臣在崇政殿唇枪舌战,你一言我一语用文字凝聚而成的利刃刺向对方。
宋神宗被殿内的朝臣们吵得头疼,可又因王安石所主张的变法,让他的国库如今是又有钱又有粮,他自然是义无反顾的支持他。
这次大朝会并没有争执出任何的变动。
苏辙下朝回到府中,一个人坐在书房的书案前,想起朝堂之上那些人的嘴脸,以及陛下的态度。
他心中郁闷,他明白陛下是铁了心支持王安石,他们这些不管到底出自何原因持反对的人,都不会成功。
苏辙并非不支持变法,只是青苗法、保甲法对于百姓而言实在是漏洞太多。其他的地方他不曾接触,并不十分了解。
只因他反对与民争利,也就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从一个新法的参与者变成了反对者。
王安石此时权势正盛,可谓如日中天,围绕在他身边不乏有蝇营狗苟之辈,其中更多的是道貌岸然、党同伐异的人。
这些人各个激进,与苏辙所主张的以人为本不同,他难以继续与他们共事,决定还是辞掉如今的官职,离京外任,为基层百姓谋事的好。
苏辙连夜写了一份《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上呈宋神宗。其中对新法提出全面的批评,他认为如此长久下去即便国家富了,可老百姓穷了,不安定的因素也就出现了。甚至他还引用了陈胜吴广的例子,来警醒朝廷,并请求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