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兄弟两人还没到下学的时间,苏洵派人告知夫子,家中有急事,把人接走了。
庆历七年(1047)八月苏序去世了。
苏洵程玉阑收到消息后,赶忙收拾好行李,将家中事务匆匆交付与杨金蝉几人,往老家赶去。
苏辙也是在这次回老家为祖父奔丧时,第一次见到他的二伯苏涣。
苏涣是苏家几代人中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之后一直在地方上任职。如今苏序去世,苏涣则要回乡为父丁忧守孝三年。
对于这位二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十分敬佩。科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考中必然是众人之中的佼佼者。
苏涣一家,苏洵一家经过这些时日在老家的相处,逐渐也熟络起来了。
这日自清晨便开始下雨,一直临近傍晚都还未见雨停,众人无事可做,两家人便聚在一起。
苏涣与杨氏有三子一女,苏不欺、苏不疑、苏不危、苏月清。
苏涣的夫人杨氏带着小女儿苏月清,程玉阑带着苏月影坐在里间各自教导着女儿女工,时不时闲话几句。
苏涣带着三个儿子与苏洵父子三人则是在堂屋里围着围炉谈天说地、议古论今。
九岁的苏辙怀中抱着一只毛发明亮顺滑的九节狼,听着二伯父亲堂哥他们闲谈,时不时给怀里的毛团子顺几下毛。
此时苏洵正在跟苏涣说起往年他带着二子途经彭山县时的事情,要说此地有什么好说的,那自然是有一个‘铁杵磨成针’的典故出自这里。
苏轼见伯父与父亲二人不知不觉话题聊到了科考上面,忍不住开口问道:“二伯,您当时是如何连考三场,考中进士的?”
苏辙也跟着附和道:“对啊,二伯,您跟我们也讲讲。”
苏涣看了看苏轼,又看向了这个有些瘦弱的侄子放下了手中的茶盏,笑着说道:“恰好我幼时北方边境也没有什么战事,比较安稳太平,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再加上咱们苏家祖辈传下来的诗书,以及你们祖父的勉励督促,不过还有一点,那便是勤奋专一。”
苏辙清亮的眼眸看了一眼身边的哥哥,又看向二伯苏涣,面露疑惑:“可是祖父不是不喜欢读书。”
苏涣摇头叹息一声:“你们祖父虽说读书不多,但他对于子女教导严苛,是一个合格称职的长辈,咱们家祖辈也算得上是耕读之家了。”
苏轼性子直率,见二伯这么说,心下想什么就说了出来:“听闻祖父对子女要求太过严厉,苏澹大伯才会科举失意病故的。”
“也不能全怪你祖父,那时你大伯落榜伤心难过,有大部分原因是因你们祖母过世,悲伤过度,外加当时他自身又患病,这才早早就去了。”
苏涣的三子跟苏轼苏辙一起点头称是。
苏辙原本想要问的话并没有问完,他继续道:“二伯,您那时读书习字可有何诀窍?”
“要说诀窍,并没有。只是我那时不懂就多问,稍微大一点就给自己规划每日要做的事情。比如,每日读书多少,习字多少,决不可惫懒懈怠。”
苏辙暗暗记下二伯的话,他的哥哥苏轼天资出众,自读书以来学识一日千里,他也想追赶上哥哥的脚步。
院落里淅淅沥沥的落雨声里夹杂着一家人的你一言我一语,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味道。
苏洵这次与兄长的彻夜长谈之后,鉴于他本身知学已晚,数次科考不中也就歇了继续科考的心思,转头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并写下了一篇《名二子说》。
苏洵这些年虽说在教导二子的时间不如程玉阑多,但是对于两个儿子的禀性却是十分了解。
十二岁的苏轼性格外向,敢想敢做敢言,过于锋芒毕露,不懂得遮掩藏拙,恐以后容易肇祸引灾;而苏辙则是性格淡泊,深藏不露的性子,相对而言苏洵更放心这个小儿子。
不得不说,知子莫若父,多年以后也见证了这一点。
这日夜里,苏洵与程玉阑歇下后,他整个人躺在床榻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夫君可是有心事?”程玉阑关切的询问。
“夫人,为夫如今是登科无望。可二郎三郎两个孩子天资聪颖,之前他们兄弟二人求学的地方还是差了些,将孩子转去眉山的寿昌书院求学,夫人意下如何?”
月光透过窗子洒进屋内的床帐上,依稀的光亮让程玉阑看不清苏洵面上的神情。
程玉阑对于苏洵所说的寿昌书院略有耳闻,在书院授课的夫子是一位饱学之士,名叫刘巨,字微之。在眉山的名望还是很高的,此人老成持重,不求闻达,诗词功底深厚。
程玉阑思忖片刻,侧过身子轻拍一下苏洵的胸膛:“夫君不必过多忧虑,家中如今并不如早年那般拮据,去书院两个孩子的束修也是有余的,既然心中有此安排,那便去做吧。”
“睡吧。”
数日后,苏轼苏辙便先后转到了寿昌书院求学。
刘巨给他们的第一堂课讲的便是‘不学诗无以言’。之后给学子们讲解古体诗与格律诗,汉字的平仄声调,格律诗的基本句式,再讲何为‘对’,何为‘粘’,何为押韵、对仗、典故…
这日书院下学后正好下起了瓢泼大雨,学生大多都不曾带雨具出门,故而一部分学生只好暂时在书院的学堂避雨。
苏辙与苏轼,程建用、杨尧咨、家安国兄弟二人,也留在书院避雨。
十一岁的苏辙早已褪去了幼时的病弱之态,眉目清秀,行事内敛沉稳。身旁那比他略高一些的少年正是十四岁的苏轼,少年明眸皓齿一举一动间彰显着不羁潇洒。
苏轼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景,想着大家闲着也是无聊至极,对身边的几人提议道:“咱们一起做六言诗联绝句可好?”
“也可。”
“好。”
几人纷纷表示赞同。
程建用身着一身青色衣衫,在屋内来回走动几步。此人虽说相貌略逊几人,却也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我先来,庭松偃仰如醉,”
杨尧咨接上:“夏雨凄凉如秋。”
苏轼笑着看着几人:“有客高吟拥鼻,”
家安国两兄弟,两人面面相觑,他俩还真是联不上,哥哥挠了挠头:“这太难了。”把目光转向苏轼一旁的苏辙。
屋内的其他的人听到家安国兄弟二人如此说,得知这是二人对不上放弃了,下意识也看向了苏辙。
苏辙沉思默想片刻,蹦出来一句:“无人共吃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