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出之前”再次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胜利.当初“芝加哥论坛报”对电影做出的七百万美元票房预测已经是媒体最为乐观的看法了.而“芝加哥论坛报”的这个预估还被不少媒体嗤之以鼻.认为“日出之前”要取得七百万美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现在.“日出之前”不仅收获了一片好评.捧回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座.还在北美拿下了三千两百万美元的票房.全球更是一举创造了八千五百万美元的出色票房。这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一部实验性的独立小众电影来说.几乎可以说是逆天成绩。
如果从题材入手.再考虑到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格局构成.“日出之前”的这一票房成绩比起“低俗小说”来说也毫不逊色。
但是科林迈勒却不这样认为。
虽然“日出之前”的成绩十分出色——科林也不会否认这一点.但是把“日出之前”的成绩放在整个时间长河里做一个纵向比较.就会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里所谓的“时间长河”指的是雨果的演员生涯。
好莱坞的主流观点是将雨果的职业生涯分为两个阶段.以19年一月份的金酸莓奖为节点.分成金酸莓奖之前和金酸莓奖之后。
在金酸莓奖之前.雨果的事业曲线从零开始.徐徐上升.在“死亡诗社”时期达到巅峰.随后急剧下滑.直接跌落谷底;在金酸莓奖之后.雨果的事业从深渊开始往上攀爬.在“辛德勒的名单”时期达到一个最高点.并且最后依靠两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依旧在继续上升之中。
恰恰是因为这种耐人寻味的事业发展曲线.所以雨果的经历也成为了好莱坞“美国梦”的典型代表.成为了无数青少年崇拜的对象。
科林就是从这个主流观点切入的。
如果仔细研究一番就会发现.金酸莓奖之后.雨果的事业脚印是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升.“辛德勒的名单”并不是最高点.应该说“辛德勒的名单”和“生死时速”一起构成了最高点。前者名利双收.为雨果擒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小金人;后者在票房上实现辉煌.创造了雨果演员生涯的票房最高点。同时.这两部作品先后突破两亿美元票房.也为雨果赢得了“四亿先生”的美誉。
在科林看来.“生死时速”之后雨果的事业就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
“生死时速”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票房再次突破两亿.随后“低俗小说”的票房就回落到了一亿级别.这也使得雨果从“闻香识女人”以来.连续五部新作票房就超过前作的可怕势头宣告完结。如果说“低俗小说”一亿七千万两百美元的票房数据依旧是了不起的.使得整个下跌势头并没有明显.那么紧接而来的“日出之前”就将这种情况彻底暴露了出来。
“日出之前”的票房一下就从前作的一亿七千两百万美元跌倒了三千两百万.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跳崖式下跌.说难听一点.就连零头都比不上。
如此一来.自从“生死时速”之后.雨果连续三部新作的票房都低于前作.下滑势头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所以.科林的观点也就浮出水面了.“雨果的事业正在面临一个可怕的下滑趋势.并且已经不可阻挡地来到了一个可怕的位置。”
“纽约邮报”刊登出这篇文章时.着实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感叹着“日出之前”又一次取得了成功时.他们居然反其道而行.认为“日出之前”将成为雨果事业的新一个转折点.下滑趋势令人担忧。
“纽约邮报”这一次犯天下之大不韪的报道着实耐人寻味.在圈内人看来.这个报道是荒谬可笑的.因为科林无视了“低俗小说”和“日出之前”的独立属性.雨果带领着两部独立电影创造出如此辉煌.不仅不是事业下滑的征兆.反而应该是延续辉煌的写照——因为得益于这两部作品.独立电影已经在北美市场登堂入室.这将会是改变未来十年好莱坞格局的一个新起点。
同时还因为科林的观点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所有人单纯对比票房数字的升降.那么不可能有一名演员的作品永远是新作高于旧作的.两亿之后是三亿.那么三亿之后呢?四亿、五亿?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以这个理由来说明“下滑势头”.这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圈内人都知道.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是成本与票房收益比、作品影响力、后续周边拉动力等等.绝对不是一个单纯而死板的票房数字。
但是.在读者看来.“纽约邮报”与众不同的报道却在清一色“无聊而没有新意”的报道之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不少读者还认为科林的观点十分有趣.而且值得深思。因为科林在文章之中列出了许多有力证据。
“一部‘日出之前;终结了雨果多少记录:连续五部作品北美票房破亿.连续六部作品全球票房破亿.连续五部作品都赢得北美周末票房冠军.连续七部作品都跻身北美票房排行榜前三名(注:.德森之鹰;首映周末位列票房榜亚军).连续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
在雨果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三年时间里.一系列记录都在‘日出之前;身上戛然而止。
不仅仅是票房.同时在口碑方面雨果也陷入了一个困境.‘日出之前;虽然在柏林拿下了最佳导演银熊奖.但其实与雨果自身没有太多关系.无论是作为男主角还是作为编剧.雨果都没有能够取得相对应的褒奖。这也意味着.从‘闻香识女人;以来.雨果突飞猛进的演技探索道路在‘生死时速;和‘日出之前;之后进入了一个瓶颈。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雨果面临一个窘境.一方面事业辉煌不已.另一方面却在五光十色的浮华之中迷失了自我.很有可能就要堕落.而‘日出之前;就是这个警钟。奥斯卡小金人的魔咒没有在去年发展.却在‘日出之前;身上露出了端倪。
‘日出之前;就好像当初‘致命时刻;式的警告一般.让人们看到了雨果辉煌事业背后的窘境。这是事实.无法否认的事实。”
虽然说“纽约邮报”在报道之中模糊了一个观点.“连续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的记录早在“低俗小说”时就被终结了.但这并不会影响科林这篇报道的公信力——就是这个词语.因为这篇报道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可。
许多人都认为.“纽约邮报”说中了一个事实.从“生死时速”到“低俗小说”再到“日出之前”.虽然作品都取得了成功.但雨果挑选作品的势头确实越来越让人读不懂.这也让人想起了“纽约邮报”在电影上映之前的那篇报道.科林当时就提出.雨果被出色的成绩蒙蔽了双眼.已经越来越自大.以至于失去了方向.“日出之前”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警钟。
现在.科林的“预测”都灵验了。
这就是内行和外行的区别.没有内行人会相信“纽约邮报”的这篇报道.甚至会嗤笑不已;但是外行普通读者们却深信不疑.一大串的数据加上事实分析.绝对是有理有据。特别是那些不喜欢“日出之前”这部电影的观众.更是对科林的观点赞叹不已。这就是媒体制造舆论的方式。
于是.“纽约邮报”彻彻底底红火了一把.销量再次永登高峰.径直上升十个百分点.将“日出之前”上映之前那期报纸所创造的八个月来最高销量纪录再次拔高一截。
不仅如此.而且“纽约邮报”这一次得到了许多读者的支持.大家都对雨果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担忧.更有甚者.有好几家地方报纸也都认可了“纽约邮报”的观点.以相似的观点进行了相关报道.于是“雨果事业下滑论”居然风风火火地在全美传播了开来。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日出之前”明明创造了奇迹.却成为了人们眼中雨果事业崩溃的罪魁祸首.理查德扌克莱特表示很无辜。
“纽约邮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在雨果长达一年半的交锋之中.史无前例地第一次占据了上风.甚至还赢得了读者的支持.这让科林的好心情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报道的最后.“纽约邮报”表示.“虽然目前依旧可以感受到雨果事业的繁荣.但背后所隐藏的隐患却让人不得不开始担忧.也许下一部作品就将会迎来.德森之鹰;式的崩溃.将雨果过去三年的努力和拼搏都化为乌有。让我们不禁开始担心.雨果意识到这一种危机了吗?又或者说.雨果重新学会谦虚了吗?他需要重新找回这种优秀品质
口口声声为雨果考虑的语气.让“纽约邮报”赢得了一大票读者的好感.同时也让里克-罗森的肩膀上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这一次.“纽约邮报”可谓是来势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