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的目的李瑁不知,但是现在就和杨玉瑶撕破嘴脸绝对不是明智之选,所以李瑁也只能口头敷衍,不会带头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若是十年前,李林甫对李瑁尚不了解,只当他是文懦坦直之人,兴许真的是信了李瑁的话,但现在,李瑁当面说的话李林甫绝对是连半个字都不会信的。
“既然殿下这么说,老夫便放心了,明日朝会,老夫准备亲自上表,奏请陛下暂息贵妃封后之事,殿下以为何如?”李林甫一双鹰目仔细地盯着李瑁,继续试探道。
李瑁接过婢女递过来的白叠布,在自己的身上擦了擦,回道:“如此甚好,届时本王一定追随李相之后,与李相共进退。”
李瑁的话说的冠冕堂皇,一副与李林甫同生共死的模样,但细细品来,实际上没有半分的营养,不过是随口应付,真正朝堂上的事情如何处置,李瑁半个字都没提。
李瑁嘴上虽然说得好听,但心里应付的意思已经写在了脸上,李林甫自知再也套不出半句话,于是对一旁的婢女吩咐道:“殿下的衣服脏了,你速带殿下去内院换身干净的衣服。”
衣服上酸气极重,闻着着实难受,而且以李瑁的身份,就这样出去实在是有失体面,于是李瑁道了声谢,跟着婢女下去更衣了。
“靖王似乎与相爷颇为相得,而且也应允了相爷之邀,相爷为何不直接与靖王商讨此事?”
李瑁刚走,屋子的里间便闪出一道身影,望着李瑁离开的方向对李林甫问道。
李林甫听着来人的话,眉头微微一皱。
他居相位已久,大唐群臣百官谁不对他俯首帖耳,他早已尊崇贯了,一时间有人这般质问他,他还有些不适。
不过来人也不是旁人,正是曾经的东突厥叶护阿布思。
阿布思乃九姓铁勒同罗部落首领,臣属于东突厥汗国,乃是草原上实力排的上号的首领之一。只是后来东突厥灭亡后,他的部落被拔悉蜜、回纥和葛逻禄的联合击败,损失惨重,不得已才内附大唐,投靠了李隆基,被册封为奉信王,赐名李献忠,官拜右卫大将军,此次阿布思进京便是专程拜会李林甫。
李林甫心中对这个不知礼的胡人鄙夷了一番,摇了摇头道:“一只狐狸的话也能信吗?更何况这还是一只不仅狡猾,而且还充满野心的狐狸。大唐的朝堂不比草原部落,最不能相信的就是那张嘴。”
对于大唐官场的纷争,阿布思也是早有体会,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沦落到如今境地。
阿布思道:“相爷的意思末将自然知晓,但靖王手握西南军权,对我们的谋划助益极大,就算他的话不可信,也总要尝试一下的吧。”
阿布思是胡人,说话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他的话不知不觉间已经有些质疑李林甫的意思,李林甫面色稍有不悦,回道:“我们所谋之事甚大,出不得半点岔子,李瑁虽然关键,但实际上也不是非他不行,我们着实没有必要冒这个险。”
阿布思显然有些没底了,他看着李林甫问道:“那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拉拢李瑁吗?若是没有他,我们后面的事情会难上许多。”
李林甫听着这男子的话,脸上露出一丝自得的笑意,缓缓道:“阿布思将军稍安,现在时候尚早,你要李瑁做出选择确实不易,他是聪明人,只要到时我们谋算得成,他一定会附和我们的。现在和他透露的太多,只会让我们的谋划败露。”
--------
宴席散后,李瑁辞别李林甫,在南霁云的陪同下径直了除了相府,登上了靖王府的马车,不过此时的靖王车驾中并非空无一人,靖王文学李泌亦在车内。
“殿下在府内饮酒作乐,歌舞升平,李泌却在府外苦守,着实叫我好生羡慕啊。”李泌和李瑁名为主仆,实为挚友,开起玩笑来自然也随性地很。
李瑁摆了摆手道:“这相府的酒可不好喝,弄得本王是一身酸气。”
说完,李瑁将方才在府内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李泌。
李泌听着李瑁的话,脸上先是微笑,后来笑意渐渐收敛。
“李林甫其人,非但阴险奸诈,口蜜腹剑,而且说话也不真不实,恐怕他的话还是想试探殿下的看法。”李泌想了想,分析道。
李瑁赞同地点了点头,回道:“贵妃封后在即,杨家势大,杨国忠更有拜相的趋势,自打御史台贪腐案后,着陛下越发地宠信杨国忠,而李林甫被逐渐疏远,这只老狐狸必然是急了。”
今年年初,原御史台首官,李林甫的党羽御史大夫宋浑被翻出贪腐案,牵扯官员数十,所涉金银田产数额之巨多达四十万贯,朝野震动。
贪腐案后,宋浑被撤去官衔,判处斩立决,御史大夫也被赐给了原御史中丞,在贪腐案中出力极大的王鉷。
宋浑是李林甫一手引荐和扶持上位的,如今宋浑出了这么大的变故,李隆基不可能不多想,再加上杨玉瑶的枕边风,李隆基近来已经有些疏远李林甫,重用杨国忠的意思,所以也难怪李林甫如此焦急了。
“兔子急了尚且咬人,更何况是李林甫这只老狐狸,近日李林甫势必会采取行动自保,殿下可要小心些,免得被波及了。”李泌眉间露出一丝凝重,对李瑁道。
李瑁点了点头道:“李林甫要对付的是杨国忠,不是本王,本王若要置身事外,想必他也不敢胡乱攀扯,本王真正担心的是贵妃和杨家。”
如今的杨家仗着杨玉瑶的风大杀四方,光是近一个月,封官或升官的杨家子弟便有十人之多,势头之强就连李瑁都要回避。
不过李瑁的势力大多在剑南,他自己又贵为天策上将,他想要独善其身倒也非难事。
“长源,贵妃的封后大典定在何时?”
与李林甫的试探相比,李瑁更关心杨玉瑶封后的事情,此时关系到他对朝堂的布局。
李泌回道:“刚刚太史局传来消息,封后大典最宜定在一月之后的初六。”
“一个月。”
李瑁口中念叨着这个时间,忽然道:“一个月的时间不多了,传令下去,宫中人手的布置暂时停住,各部寺的官员也不必再接洽了,贵妃封后在即,杨家势力必定大涨,暂时先避其锋芒吧。”
感谢书友1602的打赏,感谢对长安风的支持。